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这在《三国演义》和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引《曹瞒传》中都有记载。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经常出征,恰逢小麦成熟时期,于是曹操下令,军队士兵不能践踏小麦,如有违法者死罪。好巧不巧,曹操下令没多久,他骑着马经过麦田结果马匹受惊,践踏了小麦,按照规定曹操应该被处死。

曹操处于两难的境界,但为了维护军纪,曹操还是招来主簿对自己进行处罚。主簿对他说(一说是郭嘉),《春秋》中说刑罚不能对尊贵的人施行。曹操说我定下的军纪自己都不能遵守,怎么号令全军?但是我身为全军统帅,是不能死的,于是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自己的脑袋。
曹操割发代首的行为让三军意识到军纪的重要性,于是无不遵从曹操的军令,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这个故事一直被用来说明曹操执法严明,对自己也不手软,这才打造了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军队,从而统一中国北方。
但事实真的如此嘛?试想一个普通士兵纵马踩踏了小麦,等待他的或许只有死这一条路吧。所以这个故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最终的是“代”,而不是“割发代首”。
为什么古人会认可这种割发代首的行为,而不觉得有问题呢?大概因为是官本位的思想带来的。

虽说为了自己的统治,皇帝也会喊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真正能做到的皇帝没几个,就算做了也是打折的。譬如割发代首的曹操,人人都知道割掉头发和割了头颅不能等同。最重要的一点,头发作为代替受罚者,它不能说话,不能辩解。
虽然割发在古代也是一种刑罚,但割了头发还能再长出来,脑袋砍了还能长吗?况且普通人被割了头发会被嘲笑,名誉扫地,但曹操会有人敢嘲笑他吗?
曹操能做出这样的行为并不是自己真心认为要受到惩罚,而是不得不这么做,不然就没有纪律严明的军队,而士兵之所以认可这种行为,是因为长期的洗脑,认为自己的低人一等,等同于现在的PUA(精神控制)。
除了割发代首,曹操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来自《曹瞒传》和《三国演义》,曹操向粮官借了一颗头颅,平息士兵的怒火。
建安二年,曹操征讨袁术,曹操率兵十七万,每天消耗巨大,曹操想速战速决, 但袁术部将李丰拒不出战。恰逢大旱,曹操的粮食消耗殆尽,还问孙策借了十万斛,但依然不够用。
某天粮食官王垕来问曹操,兵多粮少,该怎么办?曹操告诉他,可以用小斛分粮食,权且解燃眉之急。王垕又问,如果士兵有怨言怎么办?曹操答道:你执行就行,我自有办法。
上司都发话了,王垕只能照办。曹操也担心士兵有怨言,于是派人去探听士兵的想法,果然如王垕所说,士兵怨声载道。曹操军心涣散,于是秘密把王垕叫到营帐,向王垕借了他的头颅,并言明会照顾好他的妻儿。

王垕被曹操斩杀,头颅悬挂在竿子上,并且向士兵宣布是粮食官搞的鬼,于是士兵的怨气消散。
这个故事可就比割发代首更无耻一些,割发代首只是对自己的刑罚打折了,而借头颅则是不折不扣的找了一个替罪羊而免于刑罚,这种行为在古代和现代都很常见,这是对法律的公然违反,而王垕作为替罪羊又是一个体系内而无法辩解,大家伙知道真相也无可奈何。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颜料的锅了吧?即使食用的色素更便宜,也是因为颜料的颜色更鲜艳。因为颜料无法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