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如何评价卫青为了让好友公孙敖封侯,故意支走李广的行为?

卫青此举,一举三得。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命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北伐匈奴,卫青西出定襄,

卫青此举,一举三得。

1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命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北伐匈奴,卫青西出定襄,霍去病东出代郡。

此时年满六十岁的李广多次上书请求随军出征,汉武帝觉得李广老迈,一直不同意,但架不住李广多次软磨硬泡,汉武帝碍于旧情任命李广为前将军,归卫青指挥。

当卫青出定襄后发现了单于主力,于是卫青命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进行包抄,自己则率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对抗单于主力。

这让老将军李广感到不满,他好不容易求来的前将军,为的就是能够在漠北之战中立功封侯,大将军卫青却让他走右路,让中将军公孙敖跟着卫青攻打主力,这不是明显的抢功嘛!

李广虽然心有不满,但军令难违,他只能跟着右将军赵食其走右路包抄单于主力。

也是李广点太背了,当卫青和单于主力鏖战的时候,李广和赵食其迷路了,他们找不到单于主力的方向。当卫青击败单于回军时,才遇上姗姗来迟的李广军。

卫青按照大汉军令,让长史责问李广失期原因,李广觉得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受刀笔吏侮辱,于是羞愤自杀。

2

关于卫青支走李广,让公孙敖跟着自己进攻单于主力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卫青有私心,说他是为了照顾好朋友,想让新失侯的公孙敖再次立功封侯。

卫青这么做确实有私心,但绝不是主要原因,卫青让李广走右路,应该有三个原因。

首先就是执行武帝的密旨。武帝曾经私下交代过卫青,不要让李广正面对敌,因为他一生屡战屡败,十分不吉利。武帝是个十分迷信的人,他真信这个。万一李广这个不吉之人影响了漠北之战,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卫青是个听话的将领,他对武帝的安排自然严格执行。

其次也是为了胜敌的考虑。李广虽然成名很早,但在和匈奴交战时,胜少败多,既被俘虏过,也全军覆没过,说明李广不适合和匈奴正面作战。李广对匈奴作战,防守能力强于进攻能力。所以他戍守边境时,基本上没出过什么事。而漠北之战卫青需要的是擅长攻坚的将军,李广很明显不适合。再加上李广年迈,恐不能在战场上贡献许多。

最后才是私心。公孙敖是卫青的生死之交,当年卫青差点死于馆陶公主之手,是公孙敖冒死带领死士劫狱,才把卫青救出来。卫青和公孙敖的交情已经胜过了普通朋友情谊,在战场上提携下好友公孙敖,这也是人之常情。

卫青此举,也算是一举三得。

3

卫青让李广走右路,除了上述三个原因外,恐怕还有照顾李广的意思。

卫青走的中路是正面对抗单于主力,这是去拼刺刀的,不是去旅游的。卫青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自己,也算是一个统帅该有的担当了。

而李广和赵食其走的右路,进攻压力最小,卫青的计划是当他和单于血战的时候,右路的李广突然杀出,把单于一举消灭。

李广和赵食其,能够在承担较小的压力下立下大功劳,这算不算是卫青对他的照顾。

没想到李广太不争气,居然在最关键的时候居然迷路了,送到嘴里的肉都叼不住,就不能怨命不好了。

再换句话说,如果卫青和单于正面作战失败,那让李广走右路是不是也算躲过一劫。要是李广跟着卫青走中路,也会被消灭。

功劳和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功劳越大,风险也越大。

卫青不让李广正面对敌,总有照顾老同志的意思,李广还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