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在贵州西北部山区生活着约70万穿青人,他们的身份证上明确标注着"穿青人"三个字,但这个群体却始终未能获得国家正式的民族身份认定。
2014年一项调查显示,在两万多名穿青人中,超过九成坚持保留现有身份,拒绝改为汉族。这个身处"民族识别灰色地带"的群体,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

走进贵州毕节、纳雍一带的山寨,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文化标识。他们自称"羡民"或"里民子",外人则习惯叫他们"穿青人"。这个称呼来源于他们钟爱青色服装的传统,在色彩斑斓的西南民族文化中显得格外醒目。
穿青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纳雍、威宁、赫章等县,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区。他们讲一种被称为"老辈子话"的特殊方言,虽然属于汉语系统,但词汇和语调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他们信奉五显神,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种信仰体系与周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截然不同。

2003年8月,公安部曾提出将穿青人的民族身份统一登记为“汉族”。消息一出,引发了穿青人的强烈反弹,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诉求。最终,公安部发布公治〔2003〕118号文件,允许在身份证上继续保留“穿青人”标识。这场身份争议表面上告一段落,但背后的核心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有趣的是,在同一地区还生活着被称为"穿蓝人"的群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两个群体却有着明显的界限。服饰颜色、婚姻选择甚至日常交往都体现出族群边界的存在。老一辈穿青人常说:"我们穿青的不跟穿蓝的通婚,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1955年,中国开展全国性的民族识别工作。经过语言学、历史学、文化习俗等多方面调查,专家组得出结论:穿青人应该被认定为"汉族的一支"。这个决定基于当时采用的"四个共同"标准,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
从技术层面看,这个判断有其合理性。穿青人使用汉语方言,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经济生活方式也与周边汉族相似;地理分布虽然相对集中,但与其他民族交错居住。按照当时的识别标准,将其划为汉族确实符合程序要求。

但问题在于,穿青人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个身份认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省自报为"穿青人"的人口达到67万。面对这种情况,基层工作人员只能在户籍登记表上填写"穿青人",尽管系统中并没有这个选项。
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其中绝大部分就是穿青人。2014年,贵州省在纳雍县开展的"族称认同意愿调查"更是直观地展现了这种坚持:在调查的20149人中,9519人明确表示要保留"穿青人"身份,只有1.2%的人愿意改为汉族。

官方认定和民间自我认同的不一致,给穿青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麻烦。比如,户口迁移、学籍注册、银行开户时,系统里压根没有“穿青人”这个选项,只能卡在那里。
2014年,贵州姑娘郭丹嫁到四川想迁户口,当地派出所民警找不到对应民族代码,最后还得临时向贵州省公安厅申请特殊代码,才算把手续办完。这类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很多穿青人。

虽然身份认同问题一直存在,但穿青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妇女常穿的“三节衣”分为三部分,袖子做成两节,还缝着滚花边,青色布料上绣满精美花纹。男子则多穿青布长衫,腰间扎着青布带,简单利落又不失精神。
山魈图腾是穿青人文化的重要象征。人们常把山魈的形象刻在犁、锄等农具上,或者雕在木箱、衣柜等家具上,寓意守护和庇佑。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会举行“跳山魈”仪式。巫师披着熊皮、戴上面具,挨家挨户驱赶瘟疫,祈求平安。这不仅是祈福的方式,也是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仪式。
但现代化进程给文化传承带来了挑战。"老辈子话"正面临消失危险,年轻一代大多只能听懂简单用语,很少有人能完整掌握这门语言。2020年,贵州省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老辞子话"被列入优先保护名录。

传统节日和仪式也在简化。五显神祭祀曾经需要精心准备多日,如今年轻人参与热情大不如前,许多复杂环节被省略。服饰传统也面临同样问题,日常穿着传统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在节日和重要场合才能见到。
传统与现代的艳合面对文化传承的困境,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行动。2022年,一群穿青人年轻知识分子成立了"穿青文化保护协会",通过建立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收集整理穿青人的历史故事、语言词汇和传统习俗。他们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穿青文化。

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份文化财富。一些穿青人村寨开始发展文化旅游,村民们穿上传统青色服饰,向游客展示刺绣、蜡染等手工艺,演唱穿青民间歌谣。这种方式既保护了传统文化,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
在现实政策层面,穿青人实际上享受着类似少数民族的待遇。在教育、计划生育、扶贫等方面,地方政府往往将穿青人视为事实上的少数民族对待。这种制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身份认同与官方分类之间的矛盾。

年轻一代的穿青人也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他们春节时会和长辈一起表演传统花灯戏,平时也会使用社交软件、拍摄短视频,用自己的方式让穿青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形式。
穿青人的婚俗传统也在适应性保持中得到传承。他们依然实行严格的同宗同姓不婚制度,从"背鸡认亲"的说亲仪式,到"以鹅押礼"的订婚环节,再到结婚当天的"打亲闹亲",每个步骤都体现着对婚姻的重视和对传统的坚持。

这个70万人口的群体,像是行走在民族认同边界上的守望者。穿青人在保持文化特性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文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