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双特异性抗体的 3 大制备方法:从化学偶联到基因工程,哪类撑起临床主流?

双特异性抗体(BsAb)的 “双重靶向” 功能,需依托可靠的制备方法才能落地 —— 从早期的化学偶联到如今的基因工程,制

双特异性抗体(BsAb)的 “双重靶向” 功能,需依托可靠的制备方法才能落地 —— 从早期的化学偶联到如今的基因工程,制备技术的迭代直接决定了双抗的活性、纯度与产业化潜力。目前主流的 3 类制备方法(化学偶联法、双杂交瘤融合法、基因工程法)各有适配场景,其中基因工程法因能解决 “链错配”“产物不均一” 等核心痛点,成为临床级双抗生产的绝对主力。本文将系统拆解每种方法的原理、优劣势及应用边界,为双抗研发的技术选择提供参考。

一、化学偶联法:快速但 “粗糙” 的早期方案

化学偶联法是最早用于制备双抗的技术,核心逻辑是通过化学交联剂将两个独立的抗体或抗体片段(如 Fab、scFv)连接,形成具有双靶向能力的分子。

1. 原理与操作

该方法无需基因改造,流程简单:先通过蛋白酶水解(如木瓜蛋白酶水解 IgG 获得 Fab 片段)或直接使用完整 IgG,再选择合适的交联剂(如戊二醛、SMCC、SPDP 等),利用交联剂两端的活性基团(如氨基、巯基反应基团),将两个不同抗体的氨基酸残基(如赖氨酸的氨基、半胱氨酸的巯基)共价连接。例如,使用 SMCC(琥珀酰亚胺 - 4-(N - 马来酰亚胺甲基) 环己烷 - 1 - 羧酸酯)可特异性连接含巯基的 Fab 片段与含氨基的另一种抗体,形成双抗。

2. 优劣势对比

优势:操作便捷、周期短(1-2 周可获得产物),无需复杂的基因克隆或细胞培养技术,适合科研场景下的 “快速验证”(如验证双靶点协同作用的可行性)。

致命缺陷:

破坏抗原结合活性:交联剂可能随机结合抗体的抗原结合区(CDR 区),导致 30%-50% 的抗体活性丧失,且无法精准控制连接位点;

安全风险:部分交联剂(如戊二醛)具有细胞毒性或潜在致癌性,即使残留量极低,也不符合临床级药物的安全性要求;

产物不均一:交联反应易形成 “多聚体”(如两个以上抗体连接)或 “错配产物”(同一抗体自身交联),需通过复杂纯化(如 SEC-HPLC)分离,最终双抗得率通常低于 20%。

3. 应用场景

仅适用于实验室小试(如双抗作用机制的初步验证),无法满足临床级双抗对 “高活性、高纯度、无毒性残留” 的要求,目前已基本退出临床双抗的制备体系。

二、双杂交瘤融合法:天然但 “低效” 的细胞工程方案

双杂交瘤融合法基于传统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通过细胞融合获得能同时分泌两种抗体轻链、重链的杂交瘤细胞,进而组装成双抗,核心是模拟 “天然抗体表达” 过程。

1. 原理与流程

该方法需两步融合:第一步,分别用两种靶抗原免疫小鼠,制备能分泌对应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如抗 CD19 杂交瘤、抗 CD3 杂交瘤);第二步,使用聚乙二醇(PEG)或电穿孔技术,将两种杂交瘤细胞融合,获得 “四源杂交瘤细胞”(含两种杂交瘤的基因组);最后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鉴定能分泌 “正确双抗”(同时结合两种抗原)的细胞克隆。

2. 优劣势对比

优势:

抗体活性天然:细胞天然表达的抗体可正确折叠(形成二级、三级结构),并进行生理性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生物活性接近天然抗体;

结构稳定:无需外源基因改造,抗体的轻重链组装依赖细胞自身的质控系统,不易形成聚集体。

核心局限:

链错配率极高:两种杂交瘤细胞会分泌 2 种重链(H1、H2)和 2 种轻链(L1、L2),理论上可形成 9 种组合(如 H1L1、H1L2、H2L1、H2L2、H1H2L1、H1H2L2 等),其中 “正确双抗”(H1L1+H2L2 组装)的比例通常低于 10%,筛选难度极大;

产量低且不稳定:四源杂交瘤细胞的遗传稳定性差,传代过程中易丢失抗体基因,导致双抗表达量逐渐下降(从初始 100μg/mL 降至 20μg/mL 以下);

人源化难:该方法依赖小鼠杂交瘤细胞,后续需通过复杂的人源化改造降低免疫原性,周期长达 6-12 个月。

3. 应用场景

仅在早期双抗研究中使用(如 1983 年首个双抗的制备),目前已被基因工程法取代,仅少数科研团队用于 “天然双抗序列挖掘”(如从杂交瘤细胞中克隆抗体基因)。

三、基因工程法:精准且 “可产业化” 的主流方案

基因工程法通过DNA 重组技术直接设计、构建双抗的基因序列,转染至宿主细胞后定向表达,从源头解决了 “链错配”“产物不均一” 的问题,是目前临床级双抗制备的唯一选择(全球已上市的 18 款双抗中,16 款采用此方法)。

1. 核心原理

该方法的关键是 “基因层面的精准控制”:先克隆两种亲本抗体的轻链(VL)、重链(VH)基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酶切连接、无缝克隆)构建双抗表达载体,在载体中设计 “链配对控制元件”(避免错配);再将载体转染至合适的宿主细胞(如 CHO、HEK293、大肠杆菌),通过细胞培养实现双抗的可溶性表达,最后经纯化获得高纯度产物。

2. 关键技术:解决 “链错配” 的核心手段

链错配是双抗制备的最大技术瓶颈,基因工程法通过以下 3 类成熟技术实现精准配对:

重链错配解决方案(Knob-in-Hole,旋钮 - 孔技术):在一种重链的 CH3 结构域引入 “旋钮”(大体积氨基酸,如酪氨酸 Y),在另一种重链的 CH3 结构域引入 “孔”(小体积氨基酸,如苏氨酸 T),通过空间互补作用促进两种重链正确二聚化,错配率可降至 5% 以下;

轻重链错配解决方案(CrossMab 技术):通过基因片段交换,将一种重链的 CH1 域与轻链的 CL 域交换(或重链 VH 与轻链 VL 交换),使特定重链仅能与对应的轻链结合,彻底避免轻重链错配;

单链双抗构建(如 BiTE 技术):将两个 scFv(抗靶抗原 scFv + 抗 CD3 scFv)通过柔性 linker 串联,构建成单条肽链,无需轻重链组装,从根本上消除错配问题,适合制备非 IgG 样双抗(如 blinatumomab)。

3. 宿主细胞选择:适配不同双抗结构

基因工程法可根据双抗结构选择对应的宿主细胞,兼顾表达量与修饰需求:

CHO 细胞:适合制备 IgG 样双抗(需 Fc 段糖基化),表达量可达 3-8g/L,且能模拟人类糖基化模式,降低免疫原性,是临床级全长双抗的首选;

HEK293 细胞:适合瞬转表达(7-10 天获得产物),转染效率高(可达 80%),适合双抗候选分子的快速筛选;

大肠杆菌:适合制备非 IgG 样双抗(如 scFv、VHH 组合双抗),生长快、成本低,可溶性表达率可达 60%-80%,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4. 优劣势对比

优势:

产物均一性高:通过链配对控制技术,正确双抗比例可达 90% 以上,无需复杂纯化;

可定制化改造:可灵活引入 Fc 段突变(如增强 ADCC、延长半衰期)、细胞穿透肽(提升实体瘤穿透性)等,拓展双抗功能;

产业化潜力大:可构建稳定表达细胞株(CHO 稳转株),在万升生物反应器中实现公斤级生产,批次间差异 < 5%,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唯一挑战:技术门槛较高,需掌握基因克隆、载体构建、细胞培养等全流程技术,且前期研发周期较长(3-6 个月)。

四、制备方法的选择逻辑:从需求匹配到技术适配

双抗制备方法的选择,本质是 “应用场景与技术特性” 的匹配:

科研小试(快速验证机制):优先选择化学偶联法(1-2 周出结果),或 HEK293 细胞瞬转的基因工程法(2-3 周);

临床前开发(需高活性、低免疫原性):必须选择基因工程法,且优先用 CHO 细胞表达(模拟人类糖基化);

工业化生产(需高产量、高一致性):仅能选择 CHO 细胞稳转的基因工程法,通过流加培养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

总结

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技术已从 “早期探索” 进入 “精准可控” 的阶段 —— 化学偶联法与双杂交瘤融合法因先天缺陷逐渐边缘化,基因工程法凭借 “精准配对、可定制化、可产业化” 的优势,成为支撑双抗临床转化的核心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AI 辅助设计的融入,基因工程法将进一步提升双抗的表达效率与功能多样性,推动更多双抗药物走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