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叫嚣,如果中国不提供稀土,就要将中国踢出SWIFT,这究竟是个啥玩意?

逼急了?美国放狠话:不撤稀土限制就踢中国出SWIFT,真敢动手吗…中美之间的贸易博弈已进入漫长的拉锯阶段,双方在多个领域

逼急了?美国放狠话:不撤稀土限制就踢中国出SWIFT,真敢动手吗…

中美之间的贸易博弈已进入漫长的拉锯阶段,双方在多个领域反复角力,谁都不愿轻易展现妥协姿态。

2025年9月下旬,美国商务部突然出台一项临时管控规则,将制裁矛头精准指向中国高科技产业,明确规定凡是中国企业持股比例超过50%的海外子公司,一律纳入出口管制黑名单。

这一举措堪称釜底抽薪,其核心意图就是通过切断技术供应渠道,彻底瘫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完整链条。

面对美方的强硬施压,中国并未陷入慌乱,而是迅速祭出反制手段。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接连发布多份公告,宣布将稀土出口管制标准大幅收紧,只要稀土元素含量超过0.1%的相关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出口审批程序,管制范围全面覆盖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到精深加工的各个环节。

与此同时,锂电池、工业金刚石等同样具备战略价值的产品也被纳入管控清单。

要知道,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不仅储量丰富,更掌握着超过八成的全球稀土加工产能,这一管控措施出台后,美国的芯片制造、导弹研发、雷达生产等关键领域瞬间面临断供风险。

纵观全球高科技产业,超过四百个细分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稀土材料的支撑。

美国引以为傲的F-35隐形战斗机,其发动机涡轮叶片、雷达制导系统都依赖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同样需要稀土元素提升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

中国此次采取的反制措施,绝非临时起意的仓促应对,而是经过长期布局的精准打击。

早在数年前,中国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战略资源储备,并大力推进稀土产业链的本土化建设,从上游的矿山开采到下游的高端材料制造,形成了一套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美方的反应极为激烈,以特朗普为首的决策团队立刻表现出焦躁情绪。

10月10日,美方迅速表态,宣称将对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的惩罚性关税,甚至将留学生签证政策作为施压工具,威胁限制中国理工科学生赴美深造。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记者发布会上情绪激动,多次敲击桌面强调,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是在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美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回应。

然而,即便美国接连抛出二十多项制裁政策,中国企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

以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为例,此前荷兰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介入该企业的股权交易,这种近乎掠夺式的干预手段,最终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原因在于,安世半导体超过七成的产能都集中在中国境内,荷兰方面的干预不仅未能撼动企业的生产根基,反而导致自身相关产业因供应链中断遭受损失,可谓得不偿失。

10月14日,中国进一步加大反制力度,将韩国韩华海洋旗下的五家子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此前,美国曾试图通过提高港口服务费的方式,对中国航运企业进行变相打压,而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其盟友韩国的相关企业被卷入其中,成为美方不合理政策的牺牲品。

这场贸易博弈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关税摩擦范畴,逐步延伸至技术封锁、资源管控等核心领域。

随着中国稀土管制措施的落地,美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率先拉响警报,英伟达等行业巨头在向中国出口高端显卡时,不得不提交详细的用途说明。

2025年9月,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针对外资芯片企业的反垄断调查,更让美方企业不敢再有任何违规操作。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主动,关键在于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

2024年,中国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跃居全球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一带一路"倡议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形成了庞大的市场网络。

此次稀土管制措施的出台,其实是中国多年来战略布局的集中体现。

早在2010年,中国就曾通过调整稀土出口配额的方式,让美国初次感受到资源管控的威力,而此次推出的管制措施更为精准,专门针对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的相关规则进行靶向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次不仅管控稀土,还将锂电池纳入管制范围,要知道中国占据全球九成以上的储能电池市场份额;在半导体切割所需的超硬材料领域,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5%。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精准打击了美国的痛点,也让欧洲、日本、韩国等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国家感受到了压力。

美国原本试图通过精准打击中国高科技产业,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却没想到中国直接打出了稀土这张战略王牌,瞬间让全球供应链陷入震动。

美国企业率先感受到了压力,苹果、特斯拉等跨国公司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基地,稀土供应一旦中断,其生产线将陷入停滞,这无疑是自断后路。

在常规手段用尽之后,美方开始在舆论场上释放强硬言论,但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推进各项反制措施。

以港口费反制为例,中国明确规定对美国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5%的航运企业,加收相应的港口服务费用,这一措施直接导致华尔街多家航运公司遭受巨额损失,叫苦不迭。

这场看似激烈的表面博弈,实则彰显了中国产业链的强大韧性。

稀土早已不是简单的矿产资源,而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材料,中国已构建起从资源开采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在这样的产业优势面前,美国试图推动与中国的"脱钩断链",无疑是难以实现的幻想。

随着贸易战的持续升级,美方逐渐将目光投向金融领域,有不少美国政客高调宣扬要动用"金融核弹",将中国踢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

这个成立于1973年的国际金融机构,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目前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家金融机构,每天处理的跨境支付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

从本质上看,SWIFT是一套银行间的信息传输协议,但其与美国的CHIPS清算系统深度绑定,全球美元交易几乎都需要通过这一体系完成,这也让其成为美国推行金融霸权的重要工具。

回顾历史,美国曾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动用过这一武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仅仅两天后的2月26日,美国白宫就发布声明,宣布将对俄罗斯金融机构采取制裁措施。

3月2日,欧盟宣布跟进制裁,3月12日,7家俄罗斯主要银行被正式踢出SWIFT系统。

这一制裁立即引发俄罗斯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莫斯科多家银行出现挤兑潮,卢布汇率单日暴跌30%,股市多次触发熔断机制,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出口的结算通道也被切断…

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俄罗斯只能依靠黄金储备和人民币结算才逐步稳住局面。

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SWIFT制裁的"降维打击"威力,也让美国对这一金融武器更加迷信,他们叫嚣着制裁中国,使其金融市场崩溃…

评论列表

丹尼斯
丹尼斯
2025-11-12 19:39
美帝已丧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