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半的家里,谁还没演过这出“催娃大戏”?你这边头发刚扎一半,回头就见娃把袜子套在手上当手套晃悠;挤好牙膏递过去,转个身的功夫,他正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做鬼脸吐舌头;好不容易拎着书包冲到门口,低头一看——人蹲在玄关,正扒拉鞋底沾的那片小树叶,嘴里还念叨“小树叶别跑”。最后踩着上课铃冲进教室时,你满肚子火没处发,他还一脸无辜地问:“妈妈,你为啥生气呀?”
咱当妈的都懂这种急得跳脚的感觉,以前我也总把娃的“磨蹭”当成“故意跟我作对”,直到有次陪女儿拼拼图。我嫌她半天摆不对一块,伸手就把最后几块按好了,结果她“哇”地就哭了:“妈妈,你没让我自己找!”那一瞬间我才猛然醒过来:咱们眼里的“慢吞吞”,其实是娃在按自己的节奏认真感受世界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咱总说“我是为他好”,怕他迟到、怕他落后,可忘了娃的时间感跟咱们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对咱们来说,10分钟是煮个鸡蛋、赶趟地铁的功夫;但对3-6岁的娃来说,10分钟能蹲在路边看蚂蚁搬面包屑,能把积木搭塌三次再重新搭,能对着一朵小花数花瓣——他们不是故意慢,是还没学会像咱们一样,把“时间”和“必须完成的事”绑在一起。
之前有个宝妈粉丝跟我吐槽,说儿子写作业能磨俩小时,她坐旁边盯着也没用,定闹钟催还哭,急得她差点掀桌子。后来我教她换了个法子:别催“快点写”,改成问“宝贝,你想先写数学口算,还是先写语文生字呀?”;也别骂“又玩橡皮!”,换成“咱们先把这页生字写完,就奖励5分钟玩你那套新橡皮,好不好?”你猜怎么着?才一周,娃写作业的速度就快了不少,还主动跟她说“妈妈,我先写完再玩”。
其实这招的核心特简单,就是把“你必须听我的”换成“你可以自己选”。咱成年人也不喜欢被人催着“快点交报告”,但要是自己规划“先写框架再填内容”,反而更主动——娃也一样,给点选择权,他就有了掌控感,自然不会用“磨蹭”跟你对着干。
肯定有宝妈问:“我试过给选择权,可娃还是慢咋办?”那咱再试试“可视化时间”,这招对低龄娃超管用。别用闹钟,娃看不懂指针;换成沙漏,告诉他“等这瓶沙子漏完,咱们就该出门啦”,他能亲眼看见“时间在走”;或者跟娃一起画张卡通时间表,把“穿衣服、吃早饭、背书包”这些步骤,用他喜欢的奥特曼、小裙子图案画上去,贴在玄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邻居家的小男孩以前总赖床,妈妈就这么干:画了张“起床流程图”,第一步“掀开被子坐起来”奖励一个小贴纸,第二步“自己穿好衣服”再贴一个,第三步“吃完早饭”第三个贴纸——集满五个,周末就能去公园玩小火车。现在每天早上,都是娃自己盯着流程图忙活,比妈妈还积极,再也不用催。
还有宝妈担心:“不催他,万一一直慢下去,总不能天天迟到吧?”其实偶尔让娃“承担点小后果”,比说一百句“快点”都管用。比如早上磨磨蹭蹭迟到了,别骂他,也别帮他跟老师找借口,让他自己跟老师说“我今天起晚了”;要是因为玩玩具耽误了吃饭,就跟他说“现在饭凉了,只能等下次开饭再吃哦”——娃只有亲身体会到“慢”的麻烦,才会真正想调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咱得记住,“承担后果”不是“惩罚”。去年冬天,我女儿非要穿裙子出门,磨了半天,最后错过幼儿园早操。我没说“我早告诉你了”,而是蹲下来问她:“今天没赶上跟小朋友一起做早操,是不是有点可惜呀?下次咱们可以前一晚就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选好,这样就能赶上啦。”从那以后,她每天睡前都会自己把衣服叠好放在床头,再也不用我催着选衣服。
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带娃就像牵着一只小蜗牛散步。咱们总想着“快点走,前面有更好看的风景”,却忘了停下来陪他看看路边的小花,听听树上的鸟叫——那些咱们眼里“浪费时间”的瞬间,其实都是娃在一点点认识这个世界。
下次再忍不住想催娃时,不妨先深呼吸,问问自己:“我是在催他完成这件事,还是在催他快点长大?”毕竟娃的成长就这一次,慢一点真的没关系。而且你会发现,当你放下焦虑,他反而会给你惊喜——比如某天早上,你还没开口,他就已经穿好衣服、背上书包,跑到你跟前说:“妈妈,我都准备好了,咱们今天不会迟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