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段关于“流浪大师”沈巍的视频。
镜头里,他接过群众递给他的盒饭,正要吃。这个盒饭刚从垃圾桶里捡出来,不知丢弃几天了。
围观群众纷纷制止,说这食物闻起来都有点馊了。
沈巍却平静地说:“我只是想通过这个行为,告诉大家要节约,不要浪费。” 随即,拿起食物放在嘴里,毫不介意地大吃起来。
我深受触动,留下一条评论:“人一生中能吃多少食物,是有定数的。浪费完了,也就没了。”
很多人为我点赞,但有一条评论,显得格格不入,非常扎眼:
“这话不正确!有些有钱人一辈子铺张浪费,依然过得很好,长命百岁。这怎么解释?”
我们的目光,总是容易被那些“挥霍却依然成功”的少数幸运儿所吸引。媒体热衷于报道他们的传奇,他们的存在感被无限放大。然而,我们却选择性忽略了那些因为挥霍无度、奢靡放纵而家道中落、健康崩溃、众叛亲离的沉默的大多数。
再者,我们如何定义“过得好”?
是仅仅指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吗?一个挥霍的人,也许拥有万贯家财,但他可能同时拥有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和空洞的精神世界。健康、平安、家庭和睦、内心安宁,这些难道不是“福气”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吗?
用那几个顶尖富人的特例,来为自己日常的浪费行为辩护,无异于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全部家当,去模仿富豪一掷千金的游戏——你输掉的,可能是你本该安稳的人生。
全球每年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掉,总量约13亿吨。这些食物足以养活30亿人口。与此同时,全球仍有数亿人处于饥饿之中。
我们浪费的每一份食物,背后都是被无效消耗的淡水、土地、能源和人力,是加剧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是有“定数”的。我们当下的每一分挥霍,都在透支我们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定数”。 回过头看,沈巍那看似极端的行为,其精神内核与最前沿的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重合。他是一个用最原始、最直观的方式,为我们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敲响警钟的“布道者”。
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三宝其中之一就是俭,也就是节俭。
《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深刻揭示出节俭是人性之善的根基,奢侈则是道德堕落的滥觞。
知足常乐。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是否知足。内心常常感到满足,即使有余裕也不滥用,所以说“俭故能广”。一个铺张浪费、对食物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真正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