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历史上评价很高,历朝历代文人都对其赫赫功绩表示高度肯定。他被认为是寒门出身名将的典范,在两晋那个门阀士族统治天下的时代冲破了种种阻碍,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巅峰。近年来出现不少吹捧刘裕的历史爱好者,对其功绩大势吹嘘,将其捧为超越魏武帝曹操的一代雄主。然而从两晋和南北朝的历史来看,刘裕尽管在战绩上比曹操出色,但是在治国上与曹操有很大的差距。他灭国后秦平定中原夺取长安后,却没能继续消灭北魏和胡夏,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其根源便是在其能力和根基的不足。
史书上记载刘裕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而现代的历史学者却认为这个说法存在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刘裕是完全的寒门出身,史书把他记载为汉朝刘氏之后,是为了给皇帝脸上贴金。另一部分人认可了史书的记载,但认为刘裕的家族不能算寒门,只能算低级的士族。这两种说法唯一的共同点便是刘裕小时候教育条件不好,只读过少量的书,认识几个字,所以他的战功都是靠着战场上一刀一枪杀出来的。这种说法在承认刘裕扎扎实实战功的同时,也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缺陷,尤其是政治能力和文化根基的薄弱。
刘裕在军事上的能力时出类拔萃的,这从他崛起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就足以证明。从孙恩之乱开始,刘裕在北府军中崛起,一路上几乎保持不败的战绩。平孙恩、破桓玄、伐谯蜀、击仇池、北定南燕慕容超,南灭卢循徐道覆,这辉煌的战绩堪称天下第一。在东晋的政治斗争中,刘裕先后消灭了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大敌,完成了东晋政权的内部统一,可谓是权倾朝野。然后他又率军收复中原洛阳,攻入关中长安,灭国后秦政权,以强大的兵威压迫胡夏和北魏,显露出了一统天下雄心壮志。
然而统一天下的大业,从表面上看是军事上的决胜,但实际上却是政治和文化能力的比拼。刘裕拥有出类拔萃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对战机的把握非常到位,所以在战场上无往而不利。然而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却因为从小的教育程度不足,所以呈现出很多薄弱之处。
比如他在攻占长安后,这些缺陷就充分的暴露出来,让他无力继续北上消灭胡夏和北魏政权。很多历史学者认为这是刘裕意图返回建康篡位称帝,所以才草草结束北伐。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想当然的,刘裕的确想要篡位称帝,但并不急于一时,他结束北伐的原因是东晋政权内部出了问题。
从军事上看,攻占长安的东晋军队可谓是兵强马壮,名将如云,完全有能力一口气平了胡夏和北魏。而关中经过后秦皇帝姚兴数十年的经营,也是经济繁荣,后勤上足以支持刘裕率领大军继续北上和西进。以这两点而论,刘裕的确有充足的继续北伐的理由。于是很多人将刘裕回到建康后篡位称帝,作为他放弃北伐的原因。这完全就是因果颠倒的逻辑,这两件事情并无必然联系。实际从史料来看,刘裕草草结束北伐返回建康,是因为在东晋政权内部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也暴露出刘裕在政治上的缺陷。
刘裕在政治上最大的缺陷便是根基薄弱,政治能力欠缺。刘裕虽然是汉朝皇室的后人,但在东晋时刘氏已经相当没落。特别是经过永嘉之乱后,北方陷入五胡乱华的战争旋涡中,南迁的刘氏宗族在江南难以立足。从人头上看,刘氏仍旧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所占有和控制的国家资源远远不如东晋的门阀士族集团。因此部分历史学家将其认为是低级或者次级士族,甚至被人看作与寒门等同。刘裕本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生存环境也很艰苦,否则他也不会到北府军从军,成为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后转到刘牢之麾下。
东晋朝廷是门阀政治的传统,掌权的除了司马氏,其他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和陈郡谢氏都是一等一的高门大阀,在江南的根基非常深厚。刘裕虽然靠着自己的战功和军队掌控的东晋朝廷,但并没有足够的心腹之人出任重要官职,所以他还是的依靠这些门阀士族来掌控国家。
从史料上看,琅琊王氏是刘裕最坚定的盟友,他掌握东晋朝廷就是琅琊王氏的王谧推上位的。刘裕在缺少根基时,一方面提拔寒门子弟和刘氏将领,另一方面就只能依靠琅琊王氏等门阀。而东晋大部分精英人才都掌握在各大门阀手中,所以刘裕在治国上不得不考虑这些门阀的利益。
协助刘裕掌控政权的是同宗的刘穆之,他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后人。刘裕率军北伐后秦时,刘穆之录尚书事掌控东晋朝廷。可攻占长安后不久,刘裕就得到了刘穆之病逝的消息,这直接导致了东晋朝政不稳。他本来在东晋根基就不足,在加上刘穆之的去世,这会让东晋朝廷失去控制。而朝廷中门阀士族的根基很厚,他们很可能利用刘裕远在长安的机会夺取朝政大权,直接威胁到刘裕大军的后路问题。因此面对后院极有可能着火的危机,刘裕不得不放弃继续北伐胡夏和北魏的打算,迅速率军回建康稳定政局。
除了在朝廷根基薄弱外,刘裕在军队中的根基也不厚实。刘裕是北府军出身,是谢安和谢玄为了对付北方前秦为专门训练的军队。这个军队的组建一反两晋世兵制的传统,而是招募大量流亡到南方的北方人组建的,本身规模并不大,最多时也就十来万人。北府军的强大毋庸置疑,在淝水之战中击破苻坚大军就足以说明问题。但是在整个东晋的军队体系中,北府军的话语权并不是很重,大多数将领并非出自于北府军,而是传统的世兵制军队。刘裕虽然通过战争的方式掌控军队,统一东晋内部军政大权,但真正贴心的也只有北府军。
刘裕北伐后秦的军队非常庞大,不但有心腹北府军,还有大量的荆州兵等其他军队。在这些军队中,各级将领对是否继续北伐也是存在争议的,而南北将领之间的矛盾根深。以王镇恶为首的北方将领是支持北伐的,而且得到了北方士兵和关中老百姓的支持。而数量庞大的南方将领则反对北伐,他们认为离开家乡太久了,想要迅速结束北伐,返回江南老家。由于军队中南方人远远多于北方人,所以军队厌战情绪很大,返回南方的呼声很高。在东晋朝廷已经不稳的背景下,刘裕更不能让军队出问题,所以只能选择撤退。
由于撤离长安很匆忙,刘裕对关中的安排就变得非常草率,这也为后来关中大败埋下隐患。实际上分析关中大败的原因,其根源却是在刘裕自己身上。他在处理军队内部矛盾,选派人员镇守关中时,充分的暴露了他政治能力欠缺的弱点。他猜忌王镇恶等北方将领,担心他们在关中割据自立,于是在长安搞了个南北将领对峙的权力平衡格局。而这个草率的安排不仅引发了长安军队的内乱,还让自己丧失了关中的民心。然后在长安内乱中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杀王修,仗还没打自己人就杀成一团。
长安之乱引发了关中军队的崩溃,也给胡夏赫连勃勃大军入侵创造了战机。面对赫连勃勃大军,长安之乱后的刘义真自知不是对手,便开始准备南撤。可是东晋的军队却没把长安当作自己的领土,撤离前大势劫掠长安和周边的关中百姓,带着大量劫掠来的财富撤退。这不仅让刘裕彻底丧失了关中的民心,还导致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最后被赫连勃勃大军一战而灭。这样的结果是刘裕没有想到的,也是他个人能力缺陷的最主要的体现。由此可见,他在北伐后秦之前,就从来没有想过占领长安之后的事情,也说明其政治上决策的短视。
虽然在建康篡位称帝后,刘裕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自己的缺陷,但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其结果是他加强了自己在江南的根基,也将刘宋和门阀士族彻底捆绑在一起,形成了门阀、寒门和皇权互相制约的政治格局。总结东晋的经验,如果不能在政治上暂时解决门阀政治问题,就永远不可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刘裕在政治上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别说与曹操相比,就是比后来的杨坚也远远不如。曹操尚且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杨坚也只能给隋朝带来短命王朝的命运,刘裕凭什么一统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