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马鞍山轨道logo的征集如何?请避免成为下一个“沁愿号”!

最近几个月,无论是市民心声,还是各处留言板,亦或者是主流社交平台,对马鞍山轨道logo的迟迟没有结果而感到疑惑,甚至而感

最近几个月,无论是市民心声,还是各处留言板,亦或者是主流社交平台,对马鞍山轨道logo的迟迟没有结果而感到疑惑,甚至而感到不安。这种情绪可以理解,毕竟,前车之鉴,热闹非凡,却落到自娱自乐。“沁愿”虽没有如愿,但也草草了之,令人不齿。

无论官方机构是什么征集活动,或征集什么作品,大家要的其实很简单,并不是所谓的自己能决定什么,而是需要一个公开、公平与公正的过程。

有传闻说这次马鞍山轨道logo征集,收到的作品非常多,达几千件,那更要注意舆论的影响了。不说别的,没有一个规范的评选理由和公开透明的过程,这“几千人”及轨道交通爱好者还有二次传播引发的舆论力量,也足以引发不可小觑的“威力”。

其实,大家要求的并不高。

首先,既然是征集,那自然是希望选出一个较好的作品出来。一个logo的好不好,虽千人千面,但至少群众的审美在线。就如“沁愿号”之类,大家是专业水平不高,但不文盲,现在这个时代,忽悠一个人可以,忽悠一群用心良苦的爱好者,是不可理喻的。

其次,评选的过程,真的也只是在乎相对的公平。你要说几千件作品都拿出来直接票选,倒也不是不可能,但的确折腾了一些,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无聊的网友,给某个设计不太好的作品拉票等恶搞行为。

所以专家们提前筛选一遍,至少从专家眼里看来不错的,选出来,如果可以再让大家票选,也是一个不错的集体参与的过程。

但最好不要出现类似于专家或者邀请的少数嘉宾一锤定音,那参与度与信任感,就大打折扣了。

然后,因为有了第一遍专家选出来的“安全垫”,征集最后票选的结果也不会太差。当然,也不能说几千件就选出来10件、20件不错的作品,这也过于谨慎。

在笔者看来,征集的作品如果真的有很多很多,选出30-50件的作品比例还是较为正常的,然后让广大的“吃瓜群众”一起参与票选,选出来个8-10件作为最终的入围作品,岂不是让大家更有参与感和责任意识?也能让马鞍山logo设计的话题度拉满,不说破圈,二次传播到处拉票的盛状,还是可以小小期待一下的。

最后,再针对选出来的8-10件作品,进行最后的决定。可以邀请一些学者、KOC、甚至文娱明星,设置好100-200名名额,与专家一起,再最后进行一轮公开社交票选,并让大家支持,简单发条内容。如此一来,话题度、互动度兼备,此事可成已。

我们从来不是为了想决定什么而参与,而是为了想参与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