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万8的衣服被9块钱卖掉,男子索赔两万却只获赔800合理吗?

1万8千元的衣服被9块钱处理掉,听起来像段子却是真实发生的糟心事。杭州王先生将衣物送洗后,取衣时发现店铺已关门,衣服被当

1万8千元的衣服被9块钱处理掉,听起来像段子却是真实发生的糟心事。杭州王先生将衣物送洗后,取衣时发现店铺已关门,衣服被当作"无主物品"以废品价转卖。法院最终判决洗衣店赔偿800元,这个结果让网友炸开了锅。

天价衣物遭遇"白菜价"处理

王先生那件意大利进口的羊绒大衣,标签价签明明白白写着18800元。送去干洗店时,老板还特意提醒"这衣服很贵要小心洗"。谁能想到再次见到它时,已经躺在废品回收站里,身价暴跌两千倍。

洗衣店老板的解释让人哭笑不得:"联系不上客户,以为不要了"。但王先生明明留了电话,系统里也显示三次拨打记录未接通。三次未接就处置顾客财物,这操作未免太草率!

法院判决为何引发争议

法庭上王先生提出2万元赔偿请求,最终获判800元。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原来法官参照了《洗染行业管理办法》——衣物损坏赔偿不超过洗衣费的10倍。王先生支付的80元洗衣费,10倍正好800元。

但问题来了:行业规定能凌驾于《民法典》之上吗?根据物权法,故意损毁他人财物应当按实际损失赔偿。那件大衣购买凭证齐全,市场价值明确,为何最终赔偿不足原价的5%?

更让人困惑的是,法院认定洗衣店"不存在重大过失"。把顾客明确告知贵重的衣物当废品卖,这还不算重大过失?三次未接电话就处置,这种操作在哪个行业说得通?

行业规则与法律精神的碰撞

洗衣行业确实有个不成文的"行规":逾期不取的衣物可以处置。但具体到本案,从送洗到处置仅间隔20天,远低于常见的三个月保管期。更关键的是,店主根本没尽到妥善保管义务。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财产安全的要求。把18800元的衣服当废品卖,明显违反了这一条款。行业规定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挡箭牌,这个道理难道不该是常识?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贵重物品

这事给所有人提了个醒:送洗贵重衣物必须做好这些事。保留购买凭证和支付记录,送洗时明确告知价值并要求特别保管,最好单独签订书面协议。发现异常要立即取证,电话录音、监控录像都可能成为关键证据。

遇到类似纠纷别吃哑巴亏:先协商,再投诉,最后诉讼。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都能介入调解。如果必须走法律程序,记得主张实际损失赔偿,别被行业规定带偏了方向。

王先生的遭遇不是个案。从奢侈品包被调包,到名表维修后失踪,类似纠纷时有发生。行业潜规则不该成为侵权的借口,这个判决值得商榷的地方太多。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