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 “技术突破” 与 “规模爆发” 的双重拐点。从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的静态点火试验到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常态化运营,火箭发射频次从 “一年数次” 迈入 “一月数发”,太空经济从遥远愿景加速落地为现实。数据显示,行业产值已从 2020 年的 1 万亿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2.3 万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2.8 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在 22.9% 的高位。这股 “上天” 热潮背后,一条涵盖材料、制造、装备、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形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三重驱动力,开启商业航天黄金时代商业航天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技术、市场三方共振的必然结果。
政策红利持续加码:从 “航天强国” 首次写入中央全会公报,到《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新增长引擎,国家层面的支持信号明确。地方层面,上海、海南、北京等二十余个省市出台专项政策,从资金、场地、审批流程全方位赋能,仅北京中关村两年内就为行业安排超 40 亿元投资。
技术突破打破瓶颈:可回收火箭技术迎来关键突破,朱雀三号等型号完成静态点火试验,即将开启入轨发射与回收验证,能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 70%。海南发射场的 “通用型” 工位设计,可适配 19 种型号火箭,配合海上发射场布局,实现 “一周两发” 的高密度发射能力。
市场需求全面爆发:中国版 “星链” 计划等巨型星座加速组网,微纳卫星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形成 “星多箭少” 的供需格局。遥感卫星、通信星座、科学实验卫星构成三大主力载荷,带动全产业链进入规模化交付期。
二、产业链深度拆解:这些核心环节直接受益商业航天呈现 “整箭牵引 + 配套集群” 的发展格局,从股权投资到材料供应,从装备制造到发射服务,各环节都在分享万亿市场红利。
1. 股权关联方:分享行业成长红利风电领域龙头企业:直接及关联方合计持有核心火箭企业超 10% 股权,深度绑定行业发展。
长三角科创投资平台:通过参股基金向火箭企业注入亿元级资金,布局太空经济赛道。
头部创投机构:借助旗下基金间接投资,抢占商业航天资本化先机。
2. 核心材料与制造:技术壁垒决定价值特种材料独家供应商:为朱雀系列火箭发动机提供关键内壁材料,2024 年订单量已超上年全年,需求持续爆发。
金属 3D 打印企业:批量生产火箭发动机复杂零部件,支撑多款新型号研发,技术优势显著。
航天锻件与精密部件厂商:提供火箭壳体、发动机机匣、高强度连接件等核心组件,是装备制造的基础保障。
3. 装备与配套服务:刚需属性突出燃料储运与发射装备商:中标新型火箭地面支持系统项目,单项目金额超 2.7 亿元,业绩确定性强。
固体燃料技术合作方:与火箭企业共享研发资源,聚焦低成本商用火箭开发,契合市场主流需求。
微纳卫星供应商:为火箭搭载提供核心载荷,2024 年已实现卫星星座批量入轨。
国资背景配套企业:在控制系统、发动机、航天电器等领域提供核心支持,技术积累深厚。
4. 区域与基础设施支持发射场建设参与方:旗下企业深度参与商业发射场建设,受益于 “陆海基” 发射网络布局。
储能设备供应商:为火箭地面设施提供动力电池支持,契合航天装备智能化趋势。
三、对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深远影响商业航天不仅是高科技产业的标杆,更在拉动经济、推动技术外溢、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多重作用。
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从上游的特种材料、精密仪器,到中游的火箭制造、卫星组装,再到下游的发射服务、太空应用,已形成千亿级核心产业与万亿级辐射市场,带动长三角、珠三角、关中地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技术外溢赋能多领域:航天领域的超材料、3D 打印、智能控制等技术,正加速向低空经济、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民用领域渗透,形成 “航天 +” 新业态。
资本市场关注度提升:近期已有 8 家商业航天企业启动 IPO 辅导,涵盖火箭、卫星等核心领域,产业正从技术探索迈向资本化、规模化新阶段。相关核心赛道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持续提升,资金对技术壁垒高、订单确定性强的主体关注度显著增加。
四、风险提示与未来展望尽管商业航天前景广阔,但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需警惕三大风险:一是技术迭代带来的替代风险,二是项目推进不及预期的行业性波动,三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盈利压力。
展望未来 3-5 年,随着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巨型星座组网提速,商业航天将从 “规模化爬升期” 迈向 “成熟期”。材料供应、核心装备、发射服务三大赛道,有望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中具备技术垄断优势、深度绑定头部火箭企业、订单持续落地的主体,更具长期发展潜力。
太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商业航天的故事才刚刚开篇。你对这个万亿赛道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