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歌对外公布了一项名为“捕日者计划”(Project Suncatcher)的方案。该计划旨在太空搭建大规模的AI数据中心,通过部署由众多卫星组成的庞大网络,从根本上应对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巨大能源需求难题。 按照规划,谷歌将打造一个配备定制TPU芯片的卫星网络,这些卫星依靠近乎无穷无尽的太阳能来驱动运行。目前,谷歌已和卫星公司Planet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2027年初把两颗原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事实上,谷歌并非唯一一家有将数据中心发射至太空计划的公司。就在谷歌公布该计划前几天,初创公司Starcloud发射了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的Starcloud - 1卫星,宣称要建设一个跨越4公里太阳能阵列、功率达5GW的天基数据中心。 此外,马斯克称SpaceX“将会开展”太空数据中心相关业务;杰夫·贝索斯去年表示,10年以上后会出现千兆瓦级的设施;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收购火箭公司Relativity Space,也是出于这一目标。同时,Axiom Space、NTT、Ramon.Space、Sophia Space等公司也都在谋划类似项目。这股热潮兴起,源于对AI计算需求持续增长的预期,以及对地面资源受限的担忧。相关数据表明,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已接近500太瓦时,预计到2030年将占全球总发电量的8%。以OpenAI训练GPT - 4为例,单次训练电耗超过1200万千瓦时,一个万卡AI集群运行功率超过7兆瓦。谷歌在欧洲的数据中心还因电网限制出现了延期建设的情况。

与之相比,太阳每秒输出的能量是人类全球电力生产总量的100万亿倍以上。在选定的晨昏太阳同步低地球轨道上,太阳能板不仅能获取地面8倍的能量密度,还能实现全年99%的持续供电,从而摆脱昼夜和天气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