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沉睡终苏醒:太原蒙山大佛"新生"记——解码一座石佛的传奇与当代新生

“佛首低垂,目光微敛;衣纹如瀑,凿痕似浪。”在太原市晋源区蒙山之麓,一座高17.5米、宽10米的巨型石佛,历经1500余

“佛首低垂,目光微敛;衣纹如瀑,凿痕似浪。”在太原市晋源区蒙山之麓,一座高17.5米、宽10米的巨型石佛,历经1500余年的风雨沧桑,终于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向世人展露真容。这座被考古界誉为“世界第二大石佛”、与乐山大佛同期却长期“隐于山”的蒙山大佛,自1999年考古发掘以来,以“半隐半现”的姿态引发全球关注;如今,随着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文化研究的深入,它正以更完整的面貌,成为太原文旅的“新地标”。

从“深埋”到“新生”:一座石佛的千年浮沉

蒙山大佛的历史,要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说起。据《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为祈福国泰民安,命人于蒙山开凿石佛,“凿晋阳西山为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是史书中关于它的最早记录。然而,此后千余年,因战乱、山体滑坡与自然风化,佛身逐渐被泥土掩埋,仅露部分头部与胸肩,终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蒙尘古佛”。

直到1980年,太原市文物普查队在蒙山巡查时,偶然发现山脚下一处“异常凸起”的土丘;199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正式展开发掘——随着层层泥土被清理,一尊“眉如弯月、鼻若悬胆”的巨型石佛逐渐显露:其坐姿端庄,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身披“褒衣博带”,衣纹流畅如行云流水;更令人惊叹的是,佛像足下可见“莲花座”残迹,两侧崖壁尚存北齐风格的佛龛与碑刻……

“蒙山大佛的发现,改写了山西乃至中国佛教造像史。”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表示,作为北齐皇家工程,其规模远超同时期同类造像(仅比乐山大佛矮1米),且雕刻技法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原传统,“是研究北朝佛教传播、民族融合的‘活化石’”。

从“考古现场”到“旅游景区”:十年打磨的“文旅答卷”

2000年起,太原市启动蒙山大佛保护工程:清理佛身积土、加固岩体、修复残损部位……历时十余年,至2013年,大佛核心区保护工程基本完成。2020年,“蒙山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这座“沉睡千年”的石佛,终于以“可触、可感、可游”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如今的蒙山大佛景区,已形成“一佛(大佛)、一寺(开化寺)、一塔(连理塔)、一谷(蒙山山谷)”的核心游览格局,年接待游客量从开放初期的不足10万人次,跃升至2023年的85万人次(太原市文旅局数据)。

“我们不仅要让佛‘活’起来,更要让历史‘说话’。” 太原市晋源区文旅局局长王芳介绍,景区通过“文物+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在佛脚平台设置“北齐造像”数字展,用AR技术复原大佛建造场景;在开化寺旁布置“古寺今昔”互动屏,对比展示1999年发掘前后的影像;沿登山步道增设“历史解说牌”,讲述从北齐到当代的保护故事……

游客亲历:在“佛国”与“人间”间穿行

“站在佛脚仰望,才真正理解什么叫‘高山仰止’。”9月15日,来自西安的游客陈雨桐告诉记者。她沿着新修的木栈道拾级而上,途经“蒙山晓月”观景台(太原八景之一),穿过开化寺古刹(始建于北齐,现存为明代重建),最终在佛前广场停下脚步——“佛像的目光刚好越过我的肩膀,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景区游览路线设计兼顾“文化深度”与“体验舒适度”:

登山步道:从景区入口到佛脚平台,全程约1.5公里,坡度平缓(最大坡度15°),沿途设置休息长椅、遮阳棚、直饮水点;

核心观景区:佛前广场可360°环绕观赏大佛,最佳拍摄点标注在导览图上;

夜间灯光:每周五、六晚开放“夜游模式”,暖黄灯光勾勒佛身轮廓,与蒙山夜色交相辉映(需关注景区公告);

周边联动:距大佛约2公里的“太山龙泉寺”(唐代古刹,以“佛塔地宫”闻名),可与蒙山大佛组成“一日文化游”路线。

“最让我意外的是‘烟火气’。”北京游客李建国说,景区出口处的“蒙山市集”聚集了太原老字号小吃:太谷饼、碗托、头脑(太原传统早餐),甚至有非遗手作摊位“蒙山剪纸”(以大佛为题材的剪纸作品)。“逛完古迹,吃碗热乎的头脑,这才是‘活着的文化’。”

专家视角:从“单一保护”到“活化利用”的启示

对于蒙山大佛的“新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评价:“它探索了一条‘文物保护+文旅融合’的可行路径。”他指出,蒙山大佛的价值不仅在于“大”,更在于其“完整性”——从北齐造像到明清碑刻,从地质构造到生态植被,构成了“多维度的历史信息层”;而景区通过“最小干预”原则保护文物,同时以科技手段激活历史记忆,为同类遗址提供了借鉴。

当前,太原正以“锦绣太原”品牌建设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蒙山大佛的“出圈”,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数据显示,2023年中秋假期,太原全市文旅收入同比增长38%,其中蒙山大佛景区贡献占比达12%。“我们计划下一步开发‘大佛文化研学游’‘亲子寻宝路线’,并与高校合作建立‘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王芳透露。

结语:一座佛,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从“深埋山中”到“名动天下”,蒙山大佛的故事,既是一座文物的“重生史”,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觉醒史”。当游客站在佛前,触摸那些历经北齐风雨、唐宋烟月、明清霜雪的凿痕时,触摸的不仅是一尊石佛,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

正如太原市一位老市民所说:“以前只知道太原有晋祠、双塔,现在才明白,我们的‘根’,原来藏在更深的山坳里。”

(注:景区开放时间:8:30-17:30;门票:50元/人;交通:地铁2号线至“西桥站”,转乘公交308路直达;自驾可导航至“蒙山大佛景区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