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十年追凶等来政府撤诉书:一个印度家庭的两轮噩梦

十年追凶,等来一纸撤诉书。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印度的司法荒诞剧。一个被暴徒活活打死的父亲,一个死里逃

十年追凶,等来一纸撤诉书。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印度的司法荒诞剧。一个被暴徒活活打死的父亲,一个死里逃生的儿子,一个流离失所的家庭,在煎熬了整整十年后,竟要面对政府亲手为他们编织的第二轮噩梦。

2015年9月28日的那个夜晚,无疑成为印度现代史上难以磨灭的一个污点,五十岁的穆罕默德·阿赫拉克正在睡觉,就被闯入的暴徒用棍棒、刀剑以及土制手枪围攻,那罪名既荒谬又致命:有人传言他家冰箱里的那块肉是牛肉,暴徒们如同进行审判一般,将从冰箱搜出的肉块当作铁证,阿赫拉克的儿子丹麦人当场重伤,而他的父亲就这般永远倒在血泊之中。

离首都新德里仅四十九公里的达德里村发生的这起惨案,立刻引发了全国的愤慨,它不只是印度第一起引发国际关注的与牛相关的私刑案件,更如同一把尖刀,将这个国家表面看似和谐下暗藏的宗教脓疮给挑破了,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作圣物,全国二十个邦都禁止宰杀奶牛,但当神圣性成了杀人的“通行证”,法律就成了最冷漠的旁观者。

案件刚开始调查时,警方迅速控制了十五名主要嫌疑人,其中既包括一名未成年人,也有当地印度人民党领导人的儿子,共有十九人被控犯有谋杀和暴乱罪名,但后来全都获得了保释批准,受害者家属原本以为正义迟早会到来,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政府方面的背刺,到了2025年10月,由印度人民党执政的北方邦政府向法院提交申请,要求撤销全部指控,理由是多名证人的陈述存在不一致之处。

这份撤诉申请充满令人不寒而栗的恶意。政府方指出,阿赫拉克的妻子最初指控十人,女儿指认十六人,儿子则指控十九人。他们以此为据,质问为何证人无法统一口径。好似在那混乱又血腥的夜里,每个幸存者都该像机器人似的记住每个施暴者的模样,律师穆罕默德·优素福·赛菲一针见血:混乱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所有凶手,关键是有无证据指向被指控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申请书中坚称警方仅查到木棍铁棍,未发现刀剑或者枪支,全然不认可受害者妻子的陈述,这个时候还着重强调现场发现了牛肉,并且据此在2016年向死者家属提起违反《屠牛法》的诉讼,到如今仍没有结果,这般黑白颠倒的操作,简直就是将受害者家属往二次受害的坑里推。

阿赫拉克的家人一直在说,冰箱里是羊肉不是牛肉,当地兽医的报告已经确定那些肉块来自山羊,可科学结论根本阻挡不了政治操弄,当掌权者为护暴徒去翻案时,真相就成了被牺牲的最不值钱的东西,政府这么做不仅是背叛一个家庭,更是公然羞辱整个司法体系。

弟弟贾恩·穆罕默德的话语里满是疲惫与不屈,我们完全没有想到,十年的抗争竟如此莫名其妙地结束了,他道出了最残酷的现实:当国家机器成为施暴者的保护伞时,平民还能去求助于谁,撤诉并非是在纠错,而是在纵容犯罪,这样清醒的认识,恰恰是对所谓法治最尖锐的讽刺。

印度总理莫迪在惨案发生几天后才表态,当时就遭到指责。现在,执政党成员竟然为暴徒辩护,称私刑只是个意外,政府还亲自为凶手开脱,这个国家所谓的民主光环早已破碎得不成样子了,有一个家庭父亲被杀、儿子重伤,不仅要承受伤痛,十年后还又被政府推入恐惧之中了。

这起案件将印度司法独立性最后那点遮羞布给扯掉了,当政治权力能够随心所欲地撤销谋杀指控时,所谓的法律就沦为掌权者的玩具了,证词存在矛盾之类的不过是个借口,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执政党不想去得罪自家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本盘。为了换取选票拥护,牺牲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公正,在政客看来这桩买卖明显很划算。

十年的等待,从期待到绝望,从抗争到再次被压制,阿赫拉克一家离开村子后便再未回去,如今连精神上的寄托都被剥夺了,法院将于12月12号决定是否接受撤诉申请,这或许是正义的最后一道关卡,贾恩·穆罕默德称他仍相信法院,但这信念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显得十分脆弱。

这起悲剧映射出更为深层的社会弊病,当一头牛的生命权被置于公民生命权之上,当宗教情感成为践踏法治的理由,整个国家都在为这类极端主义承受后果,牛固然神圣,不过人的生命更为神圣,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宗教狂热和政治算计面前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案件的背后,展现的是印度社会撕裂的残酷现实,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八成,穆斯林大概占一成五,少数族裔的诉求在多数主义政治中天然处于弱势,当政府做出偏向多数一方的选择时,法律的公正性就成了空话,这不是简单的个案失败,而是整个少数群体权利的系统性崩塌。

最令人心寒的是,凶手们至今逍遥法外,还得到了政府的隐性支持。保释不是无罪,撤诉却是有罪变无罪。这种操作释放了极其危险的信号:私刑可以被原谅,暴徒终将受保护。在一个自诩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土地上,这种信号无异于对文明的嘲讽。

阿赫拉克的遭遇并非个例,印度近些年出现多起类似案件,只因牛肉传言,少数族裔被私刑致死,每一次的沉默都在纵容下一次的暴行,当政府从不管不顾发展到积极庇护,社会底线便一点点后退,所谓印度教民族主义,不过是多数人暴政的漂亮外衣罢了。

家属那透着悲壮又孤单劲儿的誓言在权力面前呈现,接着抗争会是怎样的?是更多的威胁、更深的恐惧,还是又一次的失望?他们明明知晓前面满是荆棘,却还是选择站出来,这种坚韧,恰好就是对当权者最有力的控诉,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能让权力主动将其抹去。

12月12日的法庭判决,不仅关系到那十八名被告的命运,更牵动着印度法治未来的走向,倘若法院屈从于政府压力,无异于公开宣告司法独立已不复存在,届时,每一位公民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阿赫拉克,在法治体系瓦解的背景下,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这个十年悬案最终走向何方,已不再是一个家庭的私事。它成为检验印度民主成色的试金石。当权力可以任意涂改生死簿,当政治能够左右杀人案判决,国家的根基便开始腐烂。牛崇拜不该成为杀人执照,更不该成为践踏正义的理由。

阿赫拉克的家人用十年时间证明,寻求正义需要怎样的代价。他们的坚持,是在为所有可能遭遇不公的人守护最后一丝希望。这份代价不应被轻视,更不应被撤诉书一笔勾销。所谓文明社会,底线便在于此。

这起案件所暴露出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当宗教狂热遭遇法律公正,当政治利益碾压人性底线时,不要去想该站到哪一边,到底是让暴行借着神圣的名号肆意横行,还是要守住每个生命都应被尊重的底线,这不仅仅是印度的难题,而是全人类都必须直面的拷问。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个父亲的生命,一个家庭的破碎,换来的不该是政府的背叛。正义不是权力的恩赐,而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当印度人民党亲手拆除这块基石时,他们拆除的,是整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希望。阿赫拉克家人的誓言,理应成为唤醒良知的警钟。

参考资料:

英国广播公司 BBC 新闻网站 2025年11月19日报道《Mohammad Akhlaq's family says won't stop fight for justice》

BBC News World 账号在社交平台 X 上 2025年11月19日发布的推文《Family of Indian man lynched over beef rumours vows to keep fighting for justice》

印度独立媒体 enewsroom 2025年11月19日报道《Akhlaq Lynching When state protects mob who protects citizen》

印度媒体 The Print 2025年11月16日深度报道《Akhlaq lynching has changed everything in his village politics to playgrou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