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你们最好已经拍完4,写完5,想好6,准备7了」
在「系列化」成为影视行业求而难得的背景下,竖屏短剧领域正在摸索前景,拾取信心。

《十八岁太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第三季(以下简称《十八岁太奶奶1/2/3》)上线前,在红果平台预约量突破800万,零点上线仍获夜猫党们集体蹲守,如今热度突破2亿,稳居榜一,登顶史冠。
如此,「精神股东们」发出「催更令」几乎是必然。作为旁观者,在「太奶奶」成为社交货币的档口,发现两个「特殊的留言」。

观众的信
有观众给主创团队写了一封信,信中写「这个属于太奶奶的虚拟世界,我是相信存在于世界的。因为,相信爱能抵万难,爱能穿越一切」;原著作者乌英夏说「有点像在我搭建的故事里开了一扇新窗……最让我感慨的是叛逆英宝那段青春期剧情」。
令人心软软的背后,是竖屏短剧正在告别「一锤子买卖」,成为观众碎片化时间里的陪伴,为系列化探索、生活流叙事、情感厚度提升留下有价值的坐标。

系列化探索
接续前作,《十八岁太奶奶3》中,容遇经历了纪老三(纪舟野)变傻、英宝(纪舜英)失恋、唐澈离世等一系列事件,并在结尾引出容遇丈夫纪斯年「复活」的猜想,留下新季钩子。

纪老三的出场
相比前两季,《十八岁太奶奶3》的笑点更密。

开篇英宝的「七旬老汉勇闯大学城」笑到打鸣,一边是白发苍苍的英宝规规矩矩背着小书包,装病撒娇为逃避上学无所不用其极;一边是妈妈和一堆孙子们语重心长叮嘱莫要「晚恋」;精准戳中当下年轻人「反向照顾长辈」共鸣点,更不免叫人想起现实中此起彼伏的「老年人应该去上班,年轻人应该去养老院」的呼声。

上半身基础,下半身就不基础
站在容遇视角,儿子耍心眼儿「逃学」,重孙子们就更有活了——傻了的老三得治吧,容氏针灸堪比「吐真剂」,几针下去人清醒了,也把兄弟们童年干过的坏事全抖搂出来。最惨莫过老五(纪墨寒),「上半身基础,下半身就不基础」的风到底是吹到了「仙人掌扎屁股」的名场面。
此外,还有诸如「老年大学F4」、「好一个乖乖奶」等或远或近的致敬名场面,打破受众壁垒,令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从中寻得熟悉的记忆,奠定全民社交货币基础。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十八岁太奶奶3》在音乐的使用上也很灵性:既有动漫《龙珠》中角色出场的旋律,令人思绪飞到龟仙人腾云驾雾飘过来的场景;又有老版电脑关机时的提示音,搭配老三被针灸后短暂清醒又「没电」的画面,笑果翻倍。同时,本季还拥有了主题曲《太奶奶驾到》,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欢,让《十八岁太奶奶》这一IP延展到了音乐行业。
《十八岁太奶奶3》的好笑,承袭了本系列一以贯之的喜剧质地。从第一季开始,容遇18岁的身体,70岁的灵魂,是全家人的「太奶奶」便先声夺人,一改往日竖屏短剧常在「霸总」「甜宠」「打脸」叙事中打转儿的局面,打破套路的全新设定,将核心放在家族亲情和个人理想上,令人发笑之余和观众建立更为密切的情感链接。
如果是从第一季追到现在的老粉,不难发现《十八岁太奶奶2、3》在「钩子」的埋设方面,也不再拘泥单季前10集或一卡做内容钩子,用满足/违背观众期待建立黏性。听花岛有意识地为《十八岁太奶奶》系列构建起一个足以支撑多季开发的「宇宙」,而非一个封闭的「房间」。

《十八岁太奶奶3》结尾的钩子——纪斯年要来了
它在保留核心风格的同时,展开新的角色和故事线。第二季中的「真假老四」风波,老二出圈的「扫退舞」,既引出了新的家庭成员,也塑造了人物形象。
就像观众说的,「纪家子孙满堂」,目前英宝的老伴、儿子儿媳还未出场。循着人物和人物关系这条线做,系列化开发便不愁没有内容。

《十八岁太奶奶》系列的「长期主义」,也为竖屏短剧IP改编+原创双管齐下做出探索。正如原著作者乌英夏所说,和小说的差异化改编,每一集都能看见意料之外的心动。有好内容打底,给角色找到高适配的脸,「爆款」就不会是单季昙花一现,而是能持续生长、不断勾住观众的「系列宇宙」。

生活流叙事
虽然「系列化」在竖屏短剧中已成显学,《十八岁太奶奶》系列也并非开天辟地第一宗,但必须承认的是,从首季播放量10亿+,到第二季成为红果首部播放量超过30亿,第三季更在上线两天内拉爆站内热度,听花岛团队始终能够精准迅速地找到《十八岁太奶奶》系列的与众不同之处——它不是惯常的宴会厅模式,更类似于家庭群像喜剧。

剧中以容遇为核心,纪家人K字形进出,把CP扩展到群像。容遇、英宝「又老又小」的形象反差辨识度极高,重孙辈的纪一到纪五各有性格,观众真心喜欢人物,想知道他们会经历哪些「奇遇」,构成长期追剧的核心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原班人马」的含金量就展现出来,观众认角色,也认脸。在追剧团现场,主角团齐聚,将纪家欢乐不断的氛围从线上带到线下,给观众来带近在身边的陪伴。此外,《十八岁太奶奶2》时,制片人魏思雨便提到过,哪怕是只出现一集的云教授、容爸等,都坚持用第一部的演员。主演的延续性成为观众黏性的一部分,能够多次聚齐原班人马,也可以看出来剧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家劲往一处使,都为创作出好的作品而努力。

《十八岁太奶奶》系列笑点多、爆梗多,却不显刻意,也是因为被妥善安置在纪家的日常里,成为有温度的喜剧。观众看剧时,就像在看亲戚朋友或者自己的生活,笑过后回味与自己有关的温暖记忆。
听花岛将竖屏短剧制作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及时捕捉市场反馈的特质应用于创作,将观众审美前置。在观众喜欢的基础上创新,让剧集始终保持与观众同频共振,而非盲目的圈地自萌,也令生活流叙事真正能够流经生活。
将视线放在听花岛的「生活流叙事」创作谱系,也不难发现,不止《十八岁太奶奶》系列,从《家里家外》开始,这种源于生活、基于人物、从人物关系上找长线创作线索的模式已经初见雏形并被应用得愈发娴熟。

纪老五开始「阎王大点兵」
不论剧集的质地是「癫式」喜剧还是「接地气」喜剧,它能够给观众提供的情绪价值均源自从生活肌理中长出的熟悉感或新鲜感:譬如《十八岁太奶奶3》中纪老三被心机女以腹中孩子要挟「对天发誓」,听到誓言的容遇和英宝及另外几个兄弟简直瞳孔地震;唐澈墓前,纪老五情到深处开始「阎王大点兵」,惊得其他活宝们表情失去管理。

又如《家里家外》系列中一度将「歪婆娘」「耙耳朵」等川渝地区特有的称呼带火,街坊邻里鸡毛蒜皮斗嘴的日常更令人梦回「远亲不如近邻」的年月,回忆起「与我有关」的琐碎过往。
这种将戏剧冲突融入普通人生活,用真实接地气的方式讲述现实故事的创作智慧,让短剧在提供情绪价值之外,更拥有了治愈人心的力量。

情感厚度提升
说到生活流叙事,就不得不延展到听花岛现实主义乃至主旋律的创作探索。《十八岁太奶奶》系列、《家里家外》系列、《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等填补了竖短内容类型空白,短剧“精品化”由表及里,不止精细制作,还有情怀。
可能有人说,短剧是用来消磨时间的,不能还要情怀和深度。

实际并非如此,如今的观众对好内容的辨识能力在不断提升。如果《十八岁太奶奶》系列一直重复「打脸」「虐渣」「整顿家宅」,见多识广的观众很快会放弃这种流水线上复制粘贴的内容。能够同时满足观众对情节、情绪、情怀需求的优质内容,才能走得长远。

从《十八岁太奶奶1》的「单季闭环」,到如今能支撑多季的「情景喜剧IP」,这个系列的成长,其实是竖屏短剧行业精品化的缩影:它证明短剧不必只有霸总甜宠或战神复仇,生活化的叙事、有共鸣的情感,同样能做出长线价值。
听花岛通过《十八岁太奶奶》等系列作品的长期探索,为竖屏短剧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发展路径。作为创作者,要保障内容的基本品质和稳定输出;提升作品和观众间的情感黏度和共鸣深度。同时也向行业证明,竖屏短剧的竞争,也终将回归到内容本质的比拼。
当《十八岁太奶奶4》已经进入筹备阶段,观众期待的或许不只是新的爆梗,更是纪家下一段热热闹闹的日常——毕竟,谁不想继续像纪老大一样,边吃瓜边围观,这几块料能干出多少,自己早有耳闻甚至亲身经历的「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