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4日,武汉。41岁的外卖员芦寒,永远停下了奔波的脚步。
心力衰竭。
一个在城市街巷默默穿梭的普通人,就这样悄然离开了。
但他的离开,并不寂静。
按照他的遗愿,家属将他的遗体捐献给武汉市红十字武大医学院,眼角膜捐献给武汉市红十字爱尔眼库。
记住,他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却行此壮举,实在让人动容。

芦寒的家,在汉口一条老旧的巷子里。
75岁的父亲芦爹爹,头发已然全白。
在他模糊的泪眼里,儿子芦寒始终是那个"心地善良,言语很少"的孩子。
父子俩相依为命多年。
芦爹爹平时做些零工,没有稳定收入。
整个家的重担,早早就压在了芦寒的肩上,送外卖,成了他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你能想象吗?
一个41岁的中年男人,每天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
烈日下、暴雨中、寒风里,他骑着电动车,一单接一单。
为了多赚点钱,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为了这个家。
直到10月4日那天,他的心脏再也承受不住了。
心力衰竭。
41岁,人生才刚刚过半,就这样走了。

芦寒没有留下什么财产。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卖员,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没有富余的资产。
但他留下了两样东西。
他的遗体,将成为医学院学生的"大体老师",帮助未来的医生们学习人体结构,救治更多病人。
他的眼角膜,将让两个失明的人重见光明,重新看到这个世界的色彩。
这是他生前就做好的决定。
他跟父亲说过:"我走了以后,能帮助别人就帮助别人。"
他自己活得那么辛苦,却还想着死后要帮助别人。
他自己没享受过什么好日子,却想着要把最后的一点价值留给这个世界。

说实话,看到芦寒的故事,我想到了太多太多。
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0万外卖骑手。
他们每天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但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他们?
他们中的大多数,和芦寒一样,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
背负着家庭的重担。为了多赚几块钱,拼了命地跑单。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带薪休假,没有职业保障。
受伤了,自己扛;生病了,自己治。
风里来雨里去,只为了那微薄的收入。
前阵子,某东、某团相继宣布将为骑手缴纳社保。
这是好事,是进步。

我不想煽情,我只想说几句实话。
外卖骑手,不该是高危职业。
他们只是普通的劳动者,不该用生命去拼那几块钱的配送费。
外卖骑手,不该是透支健康的代价。
他们也有父母、有孩子、有家庭,他们的生命同样宝贵。
他们需要什么?
需要更合理的配送时间。
不要再让骑手为了不超时,闯红灯、逆行、超速。
生命比那几分钟重要得多。
需要更完善的保障制度。
社保、意外险、健康医疗险,这些都应该是标配,不是恩赐。
需要更人性化的算法规则。
不要让冰冷的算法,压榨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尊严和健康。
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送餐迟到了,可能是因为电梯坏了、路上堵车了、订单太多了。
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苛责。

芦寒走了。
但他的离开,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闪光的部分。
善良、无私、大爱。
这些品质,不分贫富贵贱,不分职业高低。
芦寒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光,会照亮别人的路。
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最好的归宿。
今天写芦寒,不是为了消费他的不幸。
而是想让更多人看到——
那些在城市里奔波的外卖骑手,他们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善待。
下次点外卖的时候,如果骑手迟到了几分钟,请多一点耐心。
下次在电梯遇到慌忙的外卖小哥,请按下电梯多为他停留几秒钟。
这个社会,需要效率,需要便利,但更需要温度,需要人性。
我们享受着他们的服务,也应该守护他们的权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