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任务,就会有意外。
前不久,就在中国空间站按期轮换时,一场突发情况,让中国载人航天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应急预案。神舟二十号飞船,因为遭遇太空碎片撞击影响,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无法按原计划时间返回地球。
太空任务总有意外。就在中国空间站按部就班执行任务之际,一场突发情况让中国航天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应急方案——神舟二十号飞船因遭遇太空碎片影响,无法按原计划返回地球。

这不是神舟飞船的首次返回延迟了,实际上,在神舟十九号返回的时候,就因为东风着陆场的天气问题,延迟过一次。但这次的延迟,问题却发生在太空中,影响程度和重视程度比上次的神舟十九号返航自然更受关注。
这次太空意外撞击事件,也让中国首次启用了待命救援飞船机制。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即将出征太空,去执行这一特殊使命。这在我国航天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我们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应急能力。

鉴于神舟二十号飞船被太空碎片意外撞击,这也让仍然在太空执行太空任务的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肩负起了一项关于中国空间站发展的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仍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也肩负起了一项关乎空间站未来安全的重要任务——加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太空碎片的威胁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中国空间站正全力应对这一挑战。

神舟二十二号,作为中国的首艘救援飞船,担负起了特殊的救援使命。按照原计划,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将会成为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张陆、武飞和张洪章的返回地球座驾,但如今的情况是神舟二十号乘组已经乘坐了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神舟二十一号飞船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使用寿命最短的载人飞船。而神舟二十二号飞船,显然不会再搭载航天员上行,但会采取满载货物的形式飞向空间站。

神舟二十二号任务的发射时间也已经确定,根据中国空间站轨道数据,23日轨道调向之后,预计在25日的12点01分到12点41分这个时间窗口发射。
不得不再次赞叹咱们中国载人航天的效率。从11月5日发现神舟二十号飞船舷窗的裂纹,到9天后11月14日启动救援方案,再到11天后,11月25日神舟二十二号的发射。中国航天仅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接来送往的全过程。这种速度背后,是中国航天长期以来坚持的“发一备一”策略——每次发射任务都有备份飞船待命。

对比美国准备了9个月的时间,中国9天的响应速度,20天的全过程往返,显示了我国在面对载人航天突发状况时的从容,彰显了我国航天体系的成熟与高效。
太空碎片的影响不仅仅是让一艘飞船暂时无法使用,更重要的是它敲响了空间站安全的警钟。面对日益严重的太空碎片威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肩负起了一项关键任务——继续加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
在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出发时候,就已经公布了任务清单中,显示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将会在6个月的驻留期间,除了开展空间科学和应用,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货物的进出舱之外,还会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施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

这意味着,即使在神舟二十号发生意外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依然要直面太空碎片的威胁,为空间站构筑更加坚固的防护网。
其实,对于太空碎片的整体防护工作,并非从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开始,而是从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了对太空微粒撞击导致的空间站太阳翼损伤时候就开始了。之后的任务中,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以及神舟二十号任务,都在渐次开展这项工作任务。

截止神舟二十号任务结束,问天实验舱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已经全部完成了安装,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期间,很可能会聚焦在蒙恬实验舱的防护上。
每一次空间站航天员出舱加防之后,其实都是对空间站安全系数的一次提升。当全面安装完成后,我们面对太空碎片威胁的损失程度会大为减小,空间站会因此提升获得较为可靠的防护能力。

太空碎片防护不仅关乎当前航天员的安全,更直接影响着中国空间站的使用寿命。
中国空间站最初的设计寿命是10年,但通过在轨维修和技术升级,已经延长到了15年。而未来的目标更是要进一步提升到20年,甚至30年。
中国空间站采用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基础。这种设计允许未来对空间站进行部分舱段的更换和升级。如果某个舱段彻底无法使用,理论上可以直接进行轮换。

我国已经宣布计划将空间站从三舱构型升级到六舱构型,这侧面印证了模块化设计的优势——不仅能够扩展,更能够替换。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核心舱段是否也能全面直接更换?如果这一技术难题得以突破,那么中国空间站就有可能实现永久性的在轨运行,这将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