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视听内容爆发的时代,短剧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新蓝海”。在这片赛道上,一座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盐城,这座兼具生态之美与人文底蕴的苏北城市,正从传统的“取景地”蜕变为集创作、拍摄、制作、孵化于一体的“短剧梦工厂”。从《长夜渐明》热度破3000万,到《盖世禁主》5天播放量破亿,再到《婚姻围城:逆袭主妇》播放量超1.3亿,一部部爆款短剧的背后,是盐城以“沉浸式生态”构建的产业新范式。那么,剧组为何频频“回头”?“短剧之城”又靠什么留住人?答案藏在三大核心密码中。

对剧组而言,场景是创作的基石。盐城最独特的优势,莫过于其“无需搭景”的天然场景库,实现了从“找场景”到“选场景”的跃升。
从燕舞(大纵湖)剧工厂的民国风情——黄包车、复古画报、青石板路,一秒穿越至老上海的烟雨繁华;到东大门(KK-PARK)国际街区的现代都市感——霓虹闪烁、摩天楼宇,满足都市情感剧的时尚需求;再到潮间带艺术村的先锋艺术与自然肌理的碰撞,成为文艺短剧的“诗意角落”。更不用说广袤的滩涂湿地,丹顶鹤翩跹、麋鹿奔腾、勺嘴鹬栖息,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生态主题短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天然影棚”。
制片人马孟超直言:“在盐城拍了20多部短剧,成本低、效率高,场景质感还好!”以东大门(KK-PARK)为例,今年已有40多部短剧在此取景,无需高昂的搭景费用,剧组可直接“开机”,节省了至少30%的前期投入。
这种“一城千面、一站拍遍”的格局,让盐城成为剧组眼中的“性价比之选”,甚至被调侃为“无需转场的影视天堂”。

如果说场景是“硬实力”,那么服务就是“软实力”。盐城以“保姆式服务”构建了剧组的“零负担”创作环境。
从剧组落地的那一刻起,江苏世纪新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等机构便提前对接住宿、场地、交通等需求。“我们让剧组专心搞创作,其他事情交给我们。”工作人员徐兰的话,道出了盐城的服务理念。例如,在《双面公子我渡劫》拍摄期间,剧组仅用2天便完成场地审批,住宿安排在步行10分钟内的酒店,极大提升了拍摄效率。
短剧制作周期短,对效率要求极高。盐城凭借成熟的执行团队和快速响应机制,帮助剧组“事半功倍”。数据显示,盐城短剧的平均拍摄周期比行业标准缩短15%,为“快节奏、快上线”的短剧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种“贴心度”不仅赢得了剧组的口碑,更催生了“回头客”效应——马孟超已在此拍摄20多部短剧,成为盐城的“忠实粉丝”。

场景与服务是基础,而产业支撑才是留住人的“终极答案”。盐城以政策为引擎,打造了从“拍摄地”到“产业高地”的全链条生态。
依托《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盐城积极构建“3+N”数字视听产业体系,涵盖内容创作、技术赋能、人才培育、产业集聚等多个维度。例如,政府提供场地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影视公司落户;同时设立短剧孵化基金,支持原创IP开发。
盐城正从单一拍摄地向“产业矩阵”升级。一方面,通过“产业载体集聚”,打造燕舞(大纵湖)剧工厂、潮间带艺术村等专业化基地,形成拍摄、后期、宣发的闭环;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赋能拓展”,引入AI技术、虚拟拍摄等数字手段,提升短剧制作的科技含量。这种“全产业链生态”让剧组不仅能“拍得好”,还能“做得强”,为长期发展提供了土壤。

如今的盐城,已不仅是短剧的“取景地”,更是产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从多元场景到贴心服务,再到全产业链支撑,盐城以“沉浸式生态”回答了“剧组为何偏爱”和“短剧之城如何留住人”的问题。未来,随着《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盐城有望从“短剧之城”升级为“数字视听之都”,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新高地。正如一部爆款短剧的诞生,盐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里,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更多创作者的“开机”,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光影传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