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把开封城的断墙染成血红色时,冯道正蹲在驿站的柴房里,用一块磨得光滑的青石砚研墨。窗外传来士兵抢掠的喧哗,木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他却盯着砚台里慢慢晕开的墨汁,像在看一场无声的乱世。这是公元947年,契丹铁骑刚踏破后晋的都城,而这位已经历过四朝六帝的老臣,正等着一场未知的召见——他的人生,本就是五代十国这盘乱棋里,最让人看不懂的一颗子。

1.农家茅舍里的“苦读郎”:882年,瀛州景城的寒门少年
冯道出生时,唐朝早已是风中残烛。他家在景城的田埂边,一间漏雨的茅舍里,父亲是个读过书的农夫,总在耕作间隙教他念《论语》。夏天蚊子多,他就把脚泡在水桶里,借着月光翻书;冬天没有炭火,双手冻得通红,仍用麻绳把竹简绑在手腕上,走在田埂上也能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乡里人都笑这孩子“傻”,乱世里读书有啥用?他却只是把磨破的书角折起来,轻声说:“饭能填肚子,书能安人心。”后来《旧五代史》里写他“少纯厚,好学能文”,没人知道那些年的寒夜,他是靠着怎样的执念,在农家的烟火气里,埋下了“致君尧舜”的种子。
2.幽州狱中的“死谏者”:907年,触怒刘守光的年轻官员
25岁的冯道,第一次踏入官场,是在幽州节度使刘守光麾下做参军。那时刘守光刚割据一方,野心勃勃想称帝,召集手下议事时,满座都在阿谀奉承,只有冯道站出来,说“乱世称帝,如同抱薪救火”。

刘守光当场拍了桌子,把他扔进了大狱。阴暗的牢房里,老鼠在脚边窜过,冯道靠在冰冷的墙上,摸着被刑杖打肿的腿,第一次怀疑“直言”是不是错了。后来朋友偷偷把他救出来,送他离开幽州时,他望着城头的夕阳说:“不是不能谏,是要懂怎么在乱世里活下去,才能再做事。”这次死里逃生,像一道刻痕,悄悄改变了他后来的为官之道。
3.后唐军营里的“翰林笔”:923年,李存勖帐下的文书
离开幽州后,冯道辗转投奔了晋王李存勖。那时李存勖正和后梁打仗,军营里到处是铠甲和兵器的碰撞声,冯道却守在一张破木桌前,帮李存勖写檄文。有次军队打了败仗,士兵们都在逃跑,他却蹲在帐篷里,把散落的文稿捡起来,一页页粘好。

李存勖见了,问他“都要逃命了,还管这些纸?”他指着文稿上的“为民除害”四个字,说“将军打仗是为了百姓,这些字不能丢”。后来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后唐,把冯道提拔为翰林学士,让他起草诏书。那天冯道捧着新的官服,没有喜悦,只在心里想:“终于能离‘安百姓’近一步了。”
4.明宗朝堂上的“劝农臣”:926年,对着李嗣源念“民为贵”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继位,是为后唐明宗。这位皇帝出身武将,不懂治国,常跟大臣们说“我就怕百姓吃不饱”。冯道听了,专门找了些民间的疾苦故事,写成小册子,每次上朝都念给李嗣源听。

有次说到河南大旱,百姓吃树皮,李嗣源红了眼,问“朕该怎么办?”冯道从袖里掏出一粒干瘪的麦子,放在龙案上,说“陛下少修一座宫殿,百姓就能多一口粮”。明宗深受触动,下旨减免赋税,还让冯道主持劝农事务。那年秋天,冯道去乡下视察,看到田里的稻穗,蹲下来摸了摸,眼眶湿了——这是他当官以来,第一次觉得“做事”真的能改变点什么。
5.雕版作坊里的“传经人”:932年,用木头留住儒家火种
后唐的朝堂稍微安稳后,冯道又提了个大胆的建议:把儒家经典刻在木板上,印成书,让更多人能读到。那时没有活字印刷,只能用整块木头雕刻,费时又费钱,大臣们都反对,说“乱世里搞这个,没用”。

冯道却不放弃,亲自去作坊里选木头,看工匠雕刻。松烟墨呛得他咳嗽,木屑粘在头发上,他也不在意。有次工匠刻错了“礼”字,要毁掉重刻,他拦住说“慢慢改,别慌,这经书要传几百年的”。花了二十年,《九经》终于刻成,后来被称为“五代蓝本”。那天冯道捧着刚印好的经书,手指拂过墨香浓郁的字,说“就算朝代换了,这些道理总能留下来”。
6.契丹营帐中的“柔智者”:936年,耶律德光面前的“痴顽老子”
后唐灭了,石敬瑭建立后晋,拜冯道为宰相。936年,石敬瑭要向契丹称臣,派冯道出使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脾气暴躁,见了冯道,第一句就问“你为何来朝?”

帐外的寒风卷着雪粒子,冯道却平静地回答“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问“你是何等老子?”他笑着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耶律德光被逗笑了,原本想刁难他,却没下得去手。后来耶律德光问“天下百姓怎么救?”冯道盯着帐里跳动的烛火,慢慢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这句话听着谄媚,却悄悄把“救百姓”的责任推给了耶律德光,后来契丹没在中原大规模屠城,有人说,正是这一句软话起了作用。
7.后晋官舍里的“分禄人”:940年,把俸禄分给随从的宰相
在後晋做宰相时,冯道的官邸很简陋,没有锦衣玉食,只有满屋子的书。每月发了俸禄,他都要分成几份,一份给老家的乡亲,一份分给身边的随从,自己只留够吃饭的钱。

有次随从劝他“大人好歹留些钱,以备不时之需”,他指着窗外的流民说“我吃饱了,他们还在饿肚子,这钱留着心里不安”。那时有将士抢了美女送给他,他不敢拒收,就把美女安置在别院里,派人打听她的家人,最后悄悄送了回去。有人骂他“假清高”,他听了,只是把刚写好的“慎独”二字贴在墙上,没辩解一句。
8.开封破城后的“幸存者”:947年,契丹铁蹄下的太傅
947年,契丹灭了后晋,耶律德光进驻开封,要召见冯道。那天冯道穿着一身旧官服,步行去见耶律德光,路上看到契丹士兵抢东西,他想拦,却被士兵推搡着往前走。
见到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他“你怎么不怕我?”冯道说“我怕陛下杀我,但更怕百姓没人护着”。耶律德光听了,任命他为太傅,让他帮忙安抚百姓。那段时间,冯道每天都要去街上走一圈,看到有士兵欺负百姓,就上前说好话,有时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百姓。有人说他“卖国求荣”,他却在日记里写“我活着,至少能多护一个人”。
9.后汉朝堂上的“太师”:948年,刘知远麾下的老臣
契丹北撤后,刘知远建立后汉,又请冯道出来做官,拜为太师。那时冯道已经66岁,头发全白了,上朝时要拄着拐杖。刘知远对他很敬重,每次议事都让他先坐,说“先生是乱世里的定海神针”。
冯道却不敢当,每次都把拐杖放在一边,说“我只是个老书生,能做的就是帮陛下多听些百姓的话”。有次后汉要加重赋税,冯道听说了,专门带着百姓送的粗粮,去见刘知远,说“这是百姓吃的饭,陛下要是加税,他们就只能吃树皮了”。刘知远听了,收回了成命。

10.后周宫殿里的“逆耳臣”:954年,劝阻柴荣亲征的老者
郭威建立后周后,冯道还是太师;郭威死后,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柴荣年轻气盛,刚继位就想亲征北汉,大臣们都不敢反对,只有冯道站出来说“陛下刚登基,百姓还没安稳,不宜打仗”。

柴荣当场生气了,说“朕要像唐太宗一样统一天下,先生怎么拦我?”冯道盯着柴荣的眼睛,说“陛下有唐太宗的雄心,可眼下没有唐太宗的时机”。柴荣更怒了,把他贬去管修陵的事。那天冯道走出宫殿,风刮得他的衣角翻飞,他回头望了望宫门,轻轻叹了口气——这是他第一次因为劝谏被疏远,也是最后一次。
11.陵寝工地上的“病翁”:954年,生命最后时刻的坚守
被疏远后,冯道去了柴荣父亲郭威的陵寝工地。那时他已经72岁,得了重病,却还是每天去工地看看。工匠们见他咳嗽得厉害,劝他休息,他说“这是先帝的陵寝,我得看着它修好”。
有天他坐在陵寝的台阶上,晒着太阳,从怀里掏出一本翻烂的《论语》,翻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那一页,手指在上面慢慢划过。旁边的小吏问他“先生这辈子,值吗?”他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把书合上,放在胸口——那是他这辈子的追求,也是他没说完的话。
12.书斋里的“长乐老”:954年,《长乐老自叙》里的坦然
临死前几天,冯道在病榻上写下了《长乐老自叙》。他历数自己在五朝十一帝手下做过的官,从翰林学士到太师,一一记下来,最后写“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是吾之憾;孝于家,忠于国,是吾之安”。

有人说他“厚颜无耻”,把侍奉多朝当成荣耀;可他在自叙里没辩解,只写了一句“吾之忠,非忠于一姓,乃忠于天下百姓”。写完后,他让家人把自叙放在书房的书架上,旁边摆着那本刻了二十年的《九经》。那天晚上,他靠在枕头上,听着窗外的风声,慢慢闭上了眼睛——五代的乱世还没结束,但他的故事,已经成了这段历史里最复杂的注脚。
冯道死的时候,后周还在,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五代终于结束。可关于他的争议,却延续了千年:欧阳修骂他“无廉耻”,司马光说他“奸臣之尤”;可也有人说,在那个“皇帝轮流做”的乱世,他像一根撑着天的柱子,用自己的方式护着百姓,留住了文明的火种。
如今再看冯道,我们或许该问:当忠诚与民生冲突,当道德与现实碰撞,一个人该怎么选?他的故事,从来不是“忠奸”两个字能说清的,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乱世里人性的复杂,也照出了每个普通人在困境中,对“做事”与“坚守”的挣扎。就像他当年刻在《九经》木版上的“仁”字,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能让我们想起:无论时代多乱,总有人在为“人”而坚持。
声明:本故事为文学创作,非历史研究。读者需区分虚构与史实,深入了解历史建议查阅专业资料。未经书面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复制、转载、改编、传播等,亦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