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日本政坛迎来一场历史性变局——高市早苗成功当选自民党新任总裁。按照惯例,她极有可能成为日本近代史上首位女性领导人。
在日本政治的语境中,高市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她是前首相安倍晋三的“政治门生”,长期在外交与安全议题上延续着“安倍路线”:坚定的安全保守主义、对中国的审慎立场、以及对台湾的友好支持。
今年4月,高市以议员身份率团访问台湾,讨论台海局势与经济安全议题。她的公开言论几乎不避讳“台日安全共同体”的设想:强调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推动盟友间的产业与技术合作,同时强化台日间在防卫与情报层面的联动。
在她看来,“台湾的稳定就是日本的安全”。这句话,几乎可以视为她外交理念的核心。
从军事实力的结构看,日本确实有一定的防卫能力,但若要跨海支援台湾,难度不小。
首先是远程投送与打击能力有限。
日本虽然拥有较为先进的护卫舰与潜艇,但在大规模兵力运输、两栖作战方面力量薄弱。以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水陆机动团为例,这支部队常被称为“日本版海军陆战队”,装备有AAV-7两栖突击车、阿帕奇直升机等先进武器,但全员不过3000人左右。要在实战中执行远距离支援或岛屿突击任务,力量显然不足。
其次是补给与持续作战能力不足。
日本近期正接收从美国采购的400枚“战斧”巡航导弹,计划在未来数年完成部署。尽管这标志着日本具备了远程打击能力的雏形,但如果以俄乌冲突的烈度来衡量,这些导弹的储备仅够维持一周左右的高强度作战。
更关键的是,日本缺乏独立的情报与指挥系统。
长期以来,日本自卫队在美军的指挥体系下协同作战。其海空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美第七舰队反潜支援”的角色。比如,日本改装后的“出云”与“加贺”号航空母舰虽然能够搭载F-35B战机,但飞行员训练仍需依托美方设施。维修保障也不完全自主,尤其是F-35B的核心发动机仍需送回美国维护。
换句话说,日本的防卫力量强在防守、精在技术,但缺乏独立发动或持续支援区域冲突的综合能力。
即便如此,日本仍然可以在一些关键环节,为地区稳定与台海局势提供现实支持。
1. 水下力量与反潜优势日本的潜艇部队在全球都享有极高声誉。
以“苍龙级”和“たいげい级”(意为“大鲸”)为代表的潜艇,总数超过20艘,噪音低、航程长、隐蔽性强,非常适合执行近海伏击与封锁任务。
再加上日本拥有成熟的反潜体系——包括35架P-1反潜机、70余架SH-60K反潜直升机,以及密布的海底声纳阵列。从冲绳到北海道的海底监听网,自冷战时期便与美军协作运行,能够对第一岛链的潜艇活动形成天然监控。
这意味着,在台海紧张时,日本即便不直接介入,也能通过情报共享等形式,对区域安全形成制衡。
2. 技术与后勤支援在军事之外,日本的造舰与潜艇技术也可能间接为台湾提供帮助。
台湾自研潜艇项目在测试中遇到技术难题,若日本能在材料、静音设计或系统整合上给予技术指导,将有助于项目顺利推进。
此外,日本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资源。
冲绳群岛距离台湾最近处仅约100公里,拥有10个可供战斗机起降的机场和8个具备补给能力的港口。一旦开放部分基础设施作为“人道援助或后勤支撑区”,将极大提升台湾在战时的战略纵深。
三、空中与外交的“灰色支援”除了水下,日本也能在空域与外交领域提供“模糊支持”。
例如,在日本防空识别区与台湾防空识别区(ADIZ)重叠的海空范围,日本可以通过“差别对待”方式维护区域稳定——
当不明来机靠近时,日本迅速升空应对;
而台湾方向的飞行活动,则采取相对宽容的应对模式。
这种“默契式防卫”既不会被视为军事介入,又能在实际效果上帮助台湾分担压力。
同时,在战事未明、国际社会观望的阶段,日本也能以人道援助或通信支援的方式,帮助台湾维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类似于乌克兰初期将部分战机转移至邻国避险,日本若能以“人道走廊”名义提供避护港口或通信协助,对局势的象征意义极强。
从战略角度看,日本的存在为台湾提供的不只是物理上的纵深,还有心理上的支撑。
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俄罗斯一度宣称战争属于“斯拉夫民族内部事务”,意图让国际社会旁观。然而,正是周边国家如波兰的介入,让这场战争被国际化,也为乌克兰争取到了更多援助与话语权。
台海若有危机,日本便可能扮演类似的角色——即便不参战,也能成为台湾的“战略后盾”,在国际上维持关注与压力。
不过,现实远比理想复杂。
一方面,日本的《和平宪法》仍对军事行动设限;
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内部对“是否该介入台海冲突”存在分歧。
根据2024年日本印太战略研究机构的民调,仅有46%的受访者认为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提供支援,41%支持经济制裁,而12%则认为“不应介入”。
这种舆论氛围,决定了日本领导人即便有意加强台海参与,也需谨慎拿捏民意与宪法之间的平衡。
从情感层面看,台湾社会对日本普遍怀有友好印象,文化交流频繁、产业合作紧密。
但从地缘政治层面看,这种“互保”更多是单向的。
台湾可以为日本提供的是前沿战略缓冲与情报共享,而日本能提供的,是有限但关键的防务协助、后勤支撑与国际声援。
这不是“不对等”,而是力量与角色的自然分工。
在全球力量重组的大背景下,台日关系的本质并非“互相守护”,而是在更大的安全架构中各自找到位置。
结语:高市时代的日本,能走多远?高市早苗的上台,标志着日本安全战略的又一次右转。她的政策将延续“印太框架”路线,强化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盟友的协作,同时在对台事务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然而,这种积极并不意味着冒进。
日本的政治文化崇尚“稳中求进”,高市若想在安全政策上突破传统,不仅要面对中国的外交压力,还要化解国内的宪法争议与民意分歧。
她能否成为日本的“铁娘子”,或只是安倍路线的延续者?
这一切,将在未来的东亚格局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