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是真学霸!从五年高考到量子力学, 率土玩家的操作引来央视报道

常玩SLG的玩家都知道,打游戏嘛,不就是抢地、打架、拼战力。这话搁五年前还说得通,但现在再去游戏里转一圈,你会发现,画风

常玩SLG的玩家都知道,打游戏嘛,不就是抢地、打架、拼战力。这话搁五年前还说得通,但现在再去游戏里转一圈,你会发现,画风早就变了。

夜里三点还在调兵遣将的,不一定是在布阵,可能是在写论文;同盟聊天频道刷屏的,不是“速来支援”,而是“这道题选C,官渡之战曹操带了多少兵”;和敌军交战前夕,刚想公屏嘲讽两句,人家反手就发一篇文言檄文,措辞之工整,用典之精准,差点让你以为穿越到了真三国。

这哪还是打打杀杀的沙盘游戏?分明是一群“文化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把《率土之滨》玩成了一个讲逻辑、考历史、拼文采的“学术江湖”。

先说那个近期风头正盛的南京大学物理博士,游戏ID叫【百川丨记忆】。人家不是挂着高战头衔到处显摆,而是真在战前给盟主递了一份“战术分析报告”,从标题看你真的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一份战术报告,因为他写的是《熵减战略与量子化同盟》。

对,你没看错,是熟悉的量子力学。

他的核心观点是:开区头几天,所有人抢地、撞城、互卡,整个服务器就像一个封闭系统,混乱度(也就是“熵”)飞速上升。这时候谁先稳住节奏,谁就能实现“熵减”。说人话就是别乱打架消耗资源,他建议盟里提前分工:谁开荒、谁压线、谁负责断后清地,全都按计划走,把无序竞争变成有序扩张。

到了跨州阶段,他又搬出“量子纠缠”来解释盟友协同,一旦结盟利益就高度绑定,行动必须同步,否则一环崩盘,全盘皆输。

更离谱的是,他还真组织了一场内部答辩,从理论推导讲到执行细节,愣是把游戏战略部署变成了博士小课堂。

如果说博士是个例,那【陷阵之志】这个家族,就是把“文化门槛”玩成了制度。

他们不看战力榜,不看你充了多少,新人进群第一件事:考试。

每年出一套《率土高考卷》,题型覆盖三国地理、官制演变、经典战役推演,还有行军时间计算、兵力损耗模型这类“应用题”。60分以下?抱歉,永久不予录用。

出题的是个叫“陷阵乄小雯子”的家族成员,从2024年到2025年,已经出了三套卷子,在玩家圈里疯传。

他们图啥?图的不是多赢几场仗,而是找一群聊得来的人。在他们看来,比起输赢,在游戏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加重要。

不过,率土文化人里最出圈的,还得是那些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了的玩家作品。

几年前,国家图书馆举办“三国典籍文化特展”,展品里除了古籍善本,还专门展出了一堆《率土之滨》玩家写的文言文。有讨伐叛徒的檄文,有追忆同盟兴衰的长赋,还有仿《出师表》写的出征书。文风老辣,用典精准,连央视都来报道。

后来,《率土之滨》干脆和国图合作,把馆藏《八阵图》还原成新赛季地图,天气、地形、迷雾机制全按古籍设计。玩家们一边调兵遣将,一边读诗品史,不知不觉,就把一场游戏打出了文化味儿。

所以现在回头看,《率土之滨》早就和那些纯粹比拼战力,靠人多靠莽取胜的SLG游戏划清了界限。有人用物理学拆解战术,有人用历史考卷筛队友,有人拿文言文写江湖。他们未必都是学霸,但毫无疑问都是受到率土文化氛围熏陶的“文化人”。

而这些人,也早就不只是在玩,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虚拟的沙盘,添上真实的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