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外交部发言人安利的银杏树,究竟是什么来头?

进入11月,西安以一波相当高大上的方式出圈,这一次“背书”的,是现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宁。近日,毛宁在海外社

进入11月,西安以一波相当高大上的方式出圈,这一次“背书”的,是现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宁。

近日,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西安古观音禅寺的千年银杏树美景,并配文:“Witness a living legacy from the Tang Dynasty!”(见证这份来自唐朝的鲜活遗产)随即,古观音禅寺一炮而红,成为无数人趋之若鹜的网红景区,即使它位于长安区东大街办罗汉洞村,从市中心的钟楼出发需要经历10站地铁、近40站公交还有一公里的步行里程才能到,也挡不住“信徒”们的“朝圣之旅”。突然从天而降的泼天流量逼得禅寺开启了“错峰预约”模式,以免门槛被踩破。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分享西安古观音禅寺的银杏树

(图:网络)

古观音禅寺和这棵号称能让“全国都在等秋天到来”的银杏树,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

1

银杏在植物界,首先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生物学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级别,每一级下都有若干种动植物。而银杏属于“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独占了所有的级别,其不同凡响可见一斑。

银杏的身世,可以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来形容:在3亿多年前的中生代,银杏类植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家族之一,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是随处可见。但到了白垩纪末期,地球气候剧变,从“湿暖”渐渐过渡到了“干冷”,适应性更强的被子植物开始走上前台,并最终占据了植物圈的C位。此消彼长,银杏的大家庭则开始走了下坡路。

258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横扫了欧美大陆,地球的气候再一次迎来大规模刷新,伴随着的还有“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银杏类植物的绝大部分都在这场浩劫中被一扫而空。只有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部分地区因地理环境特殊,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在此避难的银杏从而得以幸免于难,成了植物界的“天煞孤星”,没有任何亲属,以“活化石”的身份孤独地在地球上度过了数百万年。

银杏(图:网络)

如今的银杏通过人工引种栽培,早已重新扩散到了全球各地。但即使如此,世界上也仍然只有中国浙江天目山等少数地区还有野生银杏。而研究人员监测表明:大多数野生银杏周边都已近10年没出现天然更新的幼树和超过3年的成活幼苗,另一方面,很多野生银杏种群不在自然保护区内。因此,即使很多人觉得银杏随处可见,它在IUCN红色名录中,仍然被列为“EN”(濒危)的等级。

银杏是“晚婚晚育”的模范,它的生长周期非常漫长,从栽培到结果需要二三十年,因此被称为“公孙树”。而一旦存活,银杏可以旺盛生长上千年甚至数千年。得到毛宁点赞的那棵银杏树,据说种植于唐贞观年间,到现在已经有了1400多年的历史。

2

在民间传说中,古观音禅寺的这棵“网红”银杏来头不小,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种下的。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唐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于贞观二年(公元628)生下皇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后,身体虚弱,疾病缠身。唐太宗为给妻子祈福,亲自主持建造了观音禅寺并在其内虔心礼佛,这棵银杏树就是当时唐太宗所手植。而唐太宗从观音禅寺回来后不久,长孙皇后的病果然就好了。

另一种说法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唐太宗梦见泾河龙王向他求救,泾河龙王因违反天条,擅自更改降雨的时辰和量被玉帝判处死刑,并由唐太宗治下的名臣魏徵监斩。唐太宗醒来后,便把魏徵召来陪他下棋聊天,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时间拖过去。但魏徵在下棋时只是打了个瞌睡,就在梦境中斩杀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因此而怨恨唐太宗,此后一直阴魂不散,托梦向他索命。唐太宗于是建了一座“观音堂”,建成之日,观音菩萨现身,应唐太宗之请超度了泾河龙王,将杨枝甘露滴入洞中,立刻涌出泉水,形成“观音泉”。唐太宗则在观音泉边栽下了银杏树,并依菩萨指点,命十八卫士出家为“十八罗汉”,这座观音堂就是观音禅寺的前身,“罗汉洞村”之名也是因此而来。

西安古观音禅寺(图:网络)

然而传说虽美,但终究只是传说。这棵银杏树的身世,极大可能跟唐太宗并没有什么关系,关于它的由来,说法二很明显是一眼丁真,至于说法一,也没有任何史书——无论正史还是野史——能为其“站台”。甚至连它的具体栽种年限都已经很难考证,“唐太宗手植”的标签,大概率是来自后世的碰瓷。

3

为什么很多业内学者质疑观音禅寺银杏树的身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唐朝时的北方地区,银杏并不多见,也不是行道树的常见选择。

据记载,银杏最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得到了广泛种植,但直到北宋初期,它仍然只是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关于这点,可以从北宋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的一首诗中找到一些佐证。

欧阳修这首诗题为 《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作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其中有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始摘才三四,金奁献凝旒。公卿不及识,天子百金酬。......惟当记其始,后世知来由”等句子,末尾还有自注:“京师无鸭脚树,驸马都尉李和文自南方移植于其第。”诗题中的“圣俞”是欧阳修的同事兼诗友梅尧臣,“李侯”则是驸马都尉李和文,“鸭脚”就是银杏树,因其叶片形似鸭掌而得此俗称。

按欧阳修在诗中所言,银杏树主要生长在江南,被李和文从南方移植到北宋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皇帝和文武百官都不认识,因此被装在镂金锦盒内,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受到重赏。

古观音禅寺的银杏树(图:网络)

欧阳修写这首诗的本意只是送给好哥们梅尧臣一顶高帽子,称赞他不忘初心、不随波逐流、对待朋友始终如一。但无意中也为我们做历史考证提供了一些可资参考的线索:银杏在北宋初期,尚且主要分布于南方,皇帝和满朝公卿大臣居然完全不认识,自己此诗把银杏的移植过程记录下来,让后人了解这其中的曲折原委。从这点来看,银杏在当时长江以北的地区确实是很罕见的树种。而西安作为当时的京兆府,虽说不是国都,也是排得上档次的大城市,如果真的有种植银杏,又何必要让李和文不远万里跑去江南移植呢?

另一方面,古观音禅寺的银杏树,其树龄究竟有多久,其实也从未经过科学测定,观音禅寺虽然确实有1400年的历史,但这并不能作为其中银杏树也有同等历史的有力证据。若欧阳修所言非虚,那么观音禅寺这棵银杏树就算真的已经活了1400岁,也应当是北宋之后从其他地方移植过来的,那就更和唐太宗攀不上关系了。

所以,关于这棵银杏树身上的种种传说,很可能只是人们穿凿附会的说法,或者说,更大可能是为了“引流”。

4

当然,无论古观音禅寺的银杏树究竟有多少岁,又究竟是谁种的,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确实是一个实至名归的人气景点,为古观音禅寺乃至整个西安都带来了不少流量和影响力。而来自外交部发言人的亲身“安利”,更让它白日飞升,又得到了“中外文化交流新使者”的头衔。

这棵银杏树也是西安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一个缩影——既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厚重,又散发出大自然的飘逸灵动。毛宁说它是“来自唐朝的鲜活遗产”,也符合西安和中国近些年的宣传方向:以诗意的文字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自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海外网友能直观感受到专属于中国的那一份韵味。古观音禅寺银杏的“走向世界”,是向世界传递中国风采的窗口,更是一个古老国度文化自信的展示。

有了如此的实力和底气,又何必在意它到底是哪个皇帝种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