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姓氏体系”,揭秘中国历史
中华古族与中国历史系列(81)

01
关于河南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都城的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不但学术界争论了很多年,网络上更是常常讨论得热火朝天。

让人想不到的是,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这一结论最不满的,竟然是部分四川网友。因为在他们看来,大禹四川的,夏朝也在四川。
甚至还有人非常逆天的认为,在东周以前,中华古国的都城和中心一直在四川。这是直接否定周原遗址和镐京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所有文献记载啊!
当然,河南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都城之所以有争论,主要还是因为二里头没有发现文字,谁也无法确定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到底是一群什么人。
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
假如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来的一个陶器或青铜器上直接刻着“夏”,或者夏人图腾,是不是可以作为二里头就是夏朝都城的最重要证据呢?

关键是有没有呢?
当然有!
必须有!
没错,考古学家早就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个3700多年前的陶器,而在这个陶器上竟然就赫然刻着夏人图腾!
只不过,在我的“中华姓氏体系”之前,没人知道那是夏人图腾!
早就挖掘出来了,
但是认不出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02
这是一个发现于二里头遗址一期的陶器。
一般认为,二里头一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680年。这时候的二里头还没有宫殿,而是由一个大型聚落,或由数个聚落组成的大遗址群。
可以说,这正是二里头文化的开启阶段。

而就在二里头一期,竟然就发现了一个上面刻着夏人图腾的陶器!
这说明什么?
在二里头发展的最早阶段,就已经有夏人在这里活动。
你看,这就是那个3700多年前的陶器上的夏人图腾:

虽然我查阅了多篇相关论文,却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陶器到底是什么样,都是只贴出了这个刻符,但它却是百分百可信的,没有任何疑问。
这个刻符,这个夏人图腾的编号是:IVT22:⑥11。
有谁能提供一下这个陶器的图片给我,非常感谢。
但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人有更大的疑问:
你凭啥说这个刻符是夏人图腾啊?有什么证据吗?
03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我早就已经破解了“夏”这个图腾的演化:
从目到首,
从首到頁,
从頁到夏,
没错,“夏”是从“目”一步步演化而来。


对此,我曾在4000字长文《重磅!到底什么是夏,夏朝的“夏”?考古惊现4200年前神秘图腾!》里,从考古、文献、古地名、古人物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反复交叉论证。
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你还有疑问或有兴趣,也可以看:
1、7000字长文《喜报!甲骨文终于找到夏了!惊现大量与夏有关古族、古国、古地名》
2、6000字长文《从甲骨文破解夏朝!夏朝存在的另一种可能:原来夏朝不叫“夏”?》
总而言之就是:
夏朝原来不叫“夏”!
“夏”这个图腾周朝时期才演化出来!
夏朝只是周朝人对商朝之前那个朝代的称呼!
其实人家本来叫做“目”!

当然,可能还会有人有疑问:
并列刻着两个竖着的目,这也太奇怪了吧?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
不要从文字的角度去看它,
也不要从真实的眼睛去看它,
而要从图腾的角度去看它!
没错,
图腾!
事实上,在甲骨文里,这个“目”图腾还衍生出横两目图腾和竖两目图腾。


这是3500年前二里岗时期的青铜爵:

现在,好理解多了吧!
经过对上万个中华姓氏和数以千计的上古图腾的研究,说实话,我见过太多太多各种奇葩、各种不可思议的图腾!
唉,我早就见怪不怪了!
所以,完全可以肯定,这个3700多年前的陶器上的图腾,一定和夏人(目人)有关,当时一定有夏人(目人)在这里活动。
这其实就相当于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一个陶器,上面直接刻个“夏”!

谁说二里头不是夏?
谁说二里头找不到夏?
图腾不比文字靠谱?
你的姓不比你随便写几个字靠谱?
这就是古老的夏人图腾!
这就是河南二里头就是夏朝都城的一个关键证据!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
感谢赞同,欢迎反驳!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彩蛋: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会一篇篇详细论述从4200年前开始,广泛出现在南到湖南、江西,北到河北、陕北的各个考古遗址发现的夏目图腾。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夏目图腾的惊人影响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