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高适:20岁赋诗一首,看透社会规则,所以能封侯,李白却落魄

文/枫见月01.慢慢你就会发现,你和大多数人的关系,既没有好到推心置腹,也没有坏到形同陌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文/枫见月

01.

慢慢你就会发现,你和大多数人的关系,既没有好到推心置腹,也没有坏到形同陌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潼关失守,玄宗避难蜀中,留太子李亨守京畿。

是年七月,李亨在宰相杜鸿渐、权宦李辅国等人的拥立下,即皇帝位,为肃宗。同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转战朔方。

称帝后,李亨采用的是高压政策,对外,志在收复两京;对内,实现中央集权。

此前,昏招百出的玄宗,命各地诸王自行任命属官,无异于将皇权让渡。

所以,李亨命永王李璘前往蜀中觐见,言下之意就是交出兵权,承认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时李璘镇江陵,领山南东路四道节度使,其子襄城郡王李偒有勇无谋,觊觎江东租赋,为左右谋士所惑,劝李璘行西晋司马睿故事,进而招兵买马,广纳贤士。

实际上,在玄宗下诏诸王自治时,高适就曾劝谏,然玄宗未纳。

这下好,一个儿子自行称帝,一个儿子拥兵图立,天下乱成一锅粥。

时李白在庐山,与宗夫人避难,李璘知李白有盛名,故而相邀。若他能一同起事,文人舆论自然可占上风。

当时,宗夫人还劝李白三思,但对于出翰林后,就再也无风无浪的李白而言,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毕竟,他的梦想就是匡扶社稷、指点江山。

尤其,李璘邀他入幕府,也不会明着说自己想要称帝。

因此,李白欣然前往,还为永王写了十一首赞诗,不乏僭越之语。

公元757年,李璘据扬州,肃宗下诏讨伐,高适得李亨重用,权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与来瑱共同平定江淮。

永王兵败后,李白在浔阳入狱,因与高适为旧识,遂托请一位叫张孟熊的秀才,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呈给高适,希望高适能施以援手。

但高适并没有回应,首先李白是附逆之罪,若肃宗追究,当诛。其次,此时睢阳已经被叛军围困近十个月,连树皮都吃光了,达到人相食之的地步,因此高适立即随张镐转战睢阳。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高适仅仅是十三年前,与李白有过短暂的交游,还是通过杜甫才相识的。

而且自东鲁一别后,李白再未有诗酬唱杜甫、高适。

简而言之,就是交情不够深,还没到可以为之冒险的地步。崔涣和宋若思,与李白颇有渊源,因此将李白营救出狱,最终李白仍旧被流放夜郎。

都说李白朋友遍天下,这一点没错,他学纵横,善交际。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若对谁都友善,便把谁都不放在心上。

反观高适,和看不上李白的李邕,相交甚笃;与王之涣、王昌龄有“旗亭画壁”之美谈;哪怕和张旭、王维、岑参、崔颢、储光羲、綦毋潜等,也一直保持友好。至于杜甫,就更不用说了,两个人是生死交。

而高适能取得功名,正是因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举荐。换个角度看,以宰相张九龄为中心的文人圈,并没有李白。这也是李白、王维不曾相交的原因之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更值得一说的是,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地认为,李白狂傲不羁。这一点没错,白性洒脱,不拘一格,极具人格魅力。

但高适似乎更有坚持,他出“渤海高氏”,祖父高侃是高宗朝名将,获封平原郡开国公,死后追赠左武卫大将军,陪葬乾陵。

然而到了玄宗朝,历开元盛世,相形之下,武将不如文官受重视,高家逐渐没落。

因此高适立志,不以常科入仕,也就是说,没考过进士。

这在有唐一代的文人圈,是相当牛的。

以高适祖父的品阶,应该有门荫名额,但高适族内排行三十五,应该是被其他兄弟占了。而他父亲官职韶州长史,韶州属下州,为从五品,无恩荫。

之所以高适志存高远,和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有莫大关联。

02.

高适,字达夫。

两唐书对高适的记载,均言“少家贫,不事生业,客居梁宋”,这一点应该是无误的。

在《别韦参军》一诗中,高适曾写: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节选)

这首诗,作于开元九年,即公元721年。

关于高适早期的经历,史书记载很少,高适在诗中,也仅仅是寥寥数语,难以推测。

二十岁时,高适西游长安,打算拜谒高门,寻求入仕。

但像他这样落魄的贵族,在长安城内一抓一大把,甚至连拜帖都递不进去。因此,高适有诗《行路难二首》:

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

一朝金多结豪贵,万事胜人健如虎。

子孙成长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

自矜一朝忽如此,却笑傍人独悲苦。

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

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其一)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

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虚台私自怜。(其二)

这两首诗长了点,但我们必须要讲,这和高适的一生息息相关。

诗文简意为:

那些富贵人家的老爷们,往昔贫贱的时候,同样无人把他们放在眼里。可一旦发迹,便眉眼高低,看人下菜碟。尤其他们的子女,更是嫌贫爱富。

看看东邻少年,满腹才华,可处境又如何?居穷巷,以席作门,穷得连车都坐不起,那些夫子书读来又有何用!

反观长安城中的少年,银鞍白马,春风得意,路上与王公贵族相遇,都有美人奏弦。他们挥金如土,只要权贵一句话,无人敢违背。却不知这些穷书生,食难果腹、衣难御寒,纵便才高八斗,亦无人问津。

高适这首诗,虽然看起来颇为抱怨,但是从此刻起,他就坚定了光耀门楣的志向,也为此付出了很多。

无论哪朝哪代,社会规则都是一样,只有读懂看透,才能找到方向。

而高适所立之志,就是效仿祖父,从戎建功,这也让他成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边塞诗人。

相形之下,李白眼高手低,为了当官,不惜两度入赘。终入翰林,却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纵酒,不修边幅,最终因遭人妒忌而被玄宗赐金放还。

性格决定命运。

03.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契丹可突干叛乱,北方有战事。

于是,高适提枪上马,直奔蓟北。

遗憾的是,等他到达以后,仗已经差不多要打完了。

他的从军梦,暂时搁置,但一个边塞诗人的梦就此拉开。作有《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间,高适与王之涣酬唱,随后回长安,恰逢王昌龄取博学宏词科,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画壁”。

公元735年,玄宗下诏开恩科,高适应举,但不幸落榜。有诗《醉后赠张九旭》: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之后,高适又回宋城,继续耕种捕鱼,以此糊口。期间曾与杜甫、房琯交游,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公元743年,高适在睢阳遇李邕,得赏识,诗名大振。

翌年,李白出翰林,经杜甫介绍,三个人梁园聚饮,登台赋诗,又一同往王屋拜访司马承祯。时司马承祯已经仙逝,遂李白作《上阳台帖》,这是他唯一留存下来的真迹。

与李、杜分别后,高适应李邕之邀北上,与诸多名士宴饮雅集,赋诗数首。

公元747年,高适归睢阳,与董庭兰偶遇,写下了绝唱千古的《别董大二首》,其一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庭兰即董大,著名的乐师,为房琯的门客。时房琯被贬,董庭兰流落他乡。

杜甫、高适、房琯三人,为至交。

04.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已经入知命之年的高适,得张九皋举荐,以有道科入仕,初授封丘尉。

高适不喜欢这个官,很不喜欢,故有诗《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次年,高适奉命往蓟门送兵,坚定了从军之心。因此从蓟州回来以后,高适就辞了官,辗转投到哥舒翰麾下,自此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此间在长安,高适与杜甫、岑参、崔颢、薛据、储光羲、綦毋潜等好友,均有酬唱。

公元752年,哥舒翰表荐高适为左骁卫兵曹,充任幕府掌书记,并一同入京面圣,得玄宗盛赞。

翌年,李林甫死,杨国忠独掌宰相权柄,想要扳倒安禄山,屡次上奏安禄山有异心。玄宗不但没有重视,反而赏赐更多。

为了牵制安禄山,杨国忠奏请哥舒翰镇河西。

此间,哥舒翰屡建战功,封凉国公,杨国忠有意巴结,哥舒翰除太子太保,权御史大夫。

公元755年,哥舒翰因病,归京奉养。十一月,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临危受命,镇守潼关。

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

不久,洛阳失陷,颜真卿、颜杲卿据守平原、常山,并攻下土门,欲取安禄山老巢范阳。时叛军已经攻至陕郡,安禄山无奈,只得命史思明回撤,战事陷入僵局。

公元756年,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只要潼关不丢,叛军指日可灭。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了大问题。

叛军打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杨国忠,于是王思礼上书,劝哥舒翰领兵擒杨国忠。

消息外泄后,杨国忠十分惶恐,故而请奏玄宗,让自己训练三千精兵。理由是,若潼关失守,可保长安。玄宗允。

如此,杨国忠还是不放心,又派杜乾运募兵一万,驻扎灞上。

哥舒翰一眼就看透了杨国忠的小心思,遂奏请将杜乾运划归到自己麾下,并当众斩杀杜乾运,将相从此失和。

时叛军崔乾祐驻守陕郡,用计诱使哥舒翰出关,哥舒翰没有上当,坚壁清野。

但杨国忠却从这件事上,发现了除掉哥舒翰的良机,于是对玄宗说,崔乾祐仅有数千人,哥舒翰拥兵不出,恐有异心。

玄宗受蛊惑,连派数个使者持节,命哥舒翰出击。

出潼关时,哥舒翰捶胸拭泪,悲呼命也!

此一战,哥舒翰大败,被俘,二十万大军仅剩八千余人。高适趁乱逃回长安。

潼关一失,长安门户大开,高适谏言,尽出宫内金银,以招募勇士。并请命守城,愿以身殉国。

奈何玄宗未允,不久后避难蜀中,一众大臣皆被抛下。

高适单骑抄小道追上玄宗,得玄宗嘉奖,授侍御史。随后玄宗下诏,命各地诸王自治,高适再谏,玄宗依旧未纳。

太子李亨称帝后,高适前去投奔,得重用。平永王璘后,又率军与张镐欲解睢阳之围。奈何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与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均拥兵不救,等高适、张镐赶到时,睢阳已经失守。

此前,濠州刺史闾丘晓刚刚杀害王昌龄,张镐命其援救睢阳,闾丘晓未发兵。因此张镐怒斩闾丘晓,为王昌龄复仇。

行刑时,高适潸然泪下,哭吊王昌龄。

05.

公元758年,高适因遭李辅国谗言,迁东都太子府少詹事,夺军权。由此可知,若当时高适营救李白,结果会怎样。

次年,唐军在相州会战中失利,高适迁彭州刺史,时杜甫已经携妻儿来到成都,高适作《赠杜二拾遗》: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

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

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

辞官后,杜甫的生活异常艰难,从秦州一路颠沛到蜀地,衣食堪忧。因此,高适对杜甫多有资助,帮其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并亲自去探望。

公元761年,人日,高适作《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公元762年,肃宗崩,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数月后,剑南兵马使徐知道趁严武奉调回京,举兵反叛。

高适镇压,大破贼众,因功迁剑南西川节度使,随后出兵吐蕃,无功而返。不久,高适被召回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高适病逝,约六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杜甫有诗悼亡,悲痛不已: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临终前,杜甫整理诗稿,重读高适所赠的《人日寄杜二拾遗》,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或许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这就是高适的故事,大器晚成,源于他的坚持和付出。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评论列表

哇哈哈
哇哈哈 2
2025-11-04 08:31
赋诗一首而封侯,文采斐然,也算是千古无二了
退隐了勿扰
退隐了勿扰 1
2025-11-04 00:11
所以高适永远都高适他成不了李白却又羡慕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