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陈丽春:从西方追捧的 “亚洲第一夫人”,到流亡惨死的孤魂,她的悲剧早有伏笔​

1963 年深秋的美国纽约,39 岁的陈丽春攥着报纸,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 头版照片里,南越总统府浓烟滚滚,配文写着

1963 年深秋的美国纽约,39 岁的陈丽春攥着报纸,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 头版照片里,南越总统府浓烟滚滚,配文写着 “兵变爆发,吴庭琰兄弟遇刺”。彼时的她,刚带着女儿抵达美国 “避风头”,却没想过这一去,便是永无归期的流亡。

这个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西方媒体赞为 “兼具东方优雅与西方知性” 的女人,最终会在 2011 年的罗马公寓里孤独病逝,一生经历女儿车祸、父母遇害、家族覆灭,却至死没明白:自己的人生,为何会从云端跌进泥沼?

一、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天之骄女”:她的世界里从没有 “苦难”

1924 年的越南河内,阮氏王朝东阁大学士陈文通家添了个女婴,取名陈丽春。她的出身,注定了与平民的 “割裂”—— 父亲是留法学者,母亲是末代皇帝的堂妹,官宦世家的光环下,陈丽春的童年是 “选礼服、配下午茶、学芭蕾钢琴” 的精致日常。

当同龄孩子穿着破旧衣衫四处讨饭,蜷缩在漏风茅屋里挨冻时,她在豪宅里纠结 “今天戴哪套珠宝”;当底层百姓为吃饱穿暖发愁时,她的生活被家庭教师、仆人围绕,法语说得比越南语还流利,频繁出入外交场合,活成了 “越南贵族少女” 的范本。

这样的成长环境,给了她极致的优越感,却也埋下了 “脱离现实” 的隐患 —— 她从不知道 “民生疾苦” 为何物,以为世界本就该围着自己转。而这份骄纵,在她 18 岁那年,第一次与家庭产生激烈碰撞。

面对父母对 “大 14 岁恋人吴庭柔” 的反对,陈丽春以 “私奔” 威胁,赌上名门小姐的声誉,逼得父母妥协。婚后更决绝背弃佛教信仰,改信罗马天主教 —— 这份 “为所欲为” 的性格,彼时是 “敢爱敢恨”,日后却成了她践踏他人信仰的开端。

二、“代任第一夫人” 的荒唐:把政治当游戏,用权力制造对立

1955 年,越南政局动荡,美国急需扶持傀儡政权,吴庭柔的哥哥吴庭琰成了南越总统。因吴庭琰未婚,常年混迹交际场、精通西方礼仪的陈丽春,顺理成章 “代任第一夫人”,被称作 “柔夫人”。

从未接触过政治的她,却把这个职位当成了 “新的社交舞台”。为打造 “独立女性” 人设,她推行 “女权运动”,可政策全是脱离民生的 “自我感动”;为彰显 “道德权威”,她推动出台 “保护道德法”—— 禁止民众自由恋爱、禁止演唱爱情歌曲,甚至连跳舞都被限制。

百姓的不满声浪渐起,陈丽春却毫不在意 —— 她在意的,是西方社会的认可。凭借东方外貌与西方价值观,她频繁登上国际媒体,成为美国眼中 “南越的名片”。在她看来,只要能在欧美风光无限,国内的反对声不过是 “底层的噪音”。

权力的甜头让她愈发放肆:给父亲安排南越驻美大使职位,让母亲担任驻联合国观察员,把娘家人安插在关键岗位;更可怕的是,她将对佛教的 “旧怨”,变成了公开的打压 ——1963 年,僧人释广德为抗议宗教迫害自焚,消息传开后,越南社会动荡不安,美国也发出警告,可陈丽春的回应却冷血到极致:“让他们烤去,我们拍手叫好;要是还想要‘烤肉’,我乐意送汽油。”

她甚至在议会当场与吴庭琰争吵,将一壶热水泼在对方身上。这般跋扈,让西方媒体给她取了个讽刺的绰号 ——“龙夫人”,不是赞美,而是斥责她的凶悍与无情。

三、得罪美国、家族覆灭:从权力巅峰,跌进流亡深渊

陈丽春的 “作死”,最终触碰到了美国的底线。她与吴庭琰联手在政坛排除异己、操纵选举,甚至在肯尼迪政府发出警告后,仍不知收敛 ——1963 年,她赴美巡回演讲,当众指责肯尼迪 “不守信用、没有义气”,彻底激怒了美国。

这一次,美国不再纵容。同年 10 月 1 日,南越陆军发动兵变,总统府被攻占,吴庭琰兄弟被乱枪射杀,草草埋进公墓,连墓碑都没有。而正在美国的陈丽春,成了 “漏网之鱼”,却也成了 “无家可归的弃子”。

流亡的日子,是一连串的悲剧:20 天后,肯尼迪遇刺,她在葬礼上对杰奎琳冷言相向:“现在你知道是什么滋味了吧”;想重返越南夺权,却被新政府拒绝入境;没过多久,女儿因车祸离世;居住在华盛顿的父母,被发现勒死在公寓里,嫌疑人竟是自己的亲弟弟。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陈丽春变得神出鬼没 —— 她只在清晨去教堂,其余时间闭门不出,余生都活在仇恨里:恨越南,恨美国,却从没想过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2011 年,87 岁的她在罗马病逝,身边没有亲人,只有孤独陪伴。

尾声:她的悲剧,从来不是 “命运不公”

回顾陈丽春的一生,从 “亚洲第一夫人” 到流亡孤魂,看似是 “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实则是 “自我毁灭” 的必然。

她的悲剧,始于 “不知民生疾苦” 的骄纵 —— 把政治当游戏,用权力满足私欲;陷于 “漠视生命” 的冷血 —— 对民众的苦难视而不见,对信仰的迫害毫无底线;终于 “得罪靠山” 的愚蠢 —— 看不清自己 “傀儡” 的本质,却敢挑衅背后的力量。

近百年来,无数类似的故事都在印证:权力从来不是 “炫耀的资本”,而是 “责任的重量”。一个脱离群众、滥用权力的人,哪怕起点再高、风光再盛,最终也只会被时代抛弃,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陈丽春到死都没懂的道理,或许正是她一生悲剧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