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纪录片《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把布达拉宫从红山之巅请到观众身边

祖国西陲,雪域高原,矗立在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让多少人魂牵梦萦?如果有这样一个邀约,可以让你不用跟着涌动人流,也不受时间、

祖国西陲,雪域高原,矗立在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让多少人魂牵梦萦?

如果有这样一个邀约,可以让你不用跟着涌动人流,也不受时间、空间甚至天光的制约,而是以毫米为单位的观察精度,在这处承载了宗教仪轨、艺术珍宝与权力更迭等诸多要素的恢宏建筑群中,来一次从容、沉浸的文化之旅,你接受吗?

即将于10月18日起在咪咕视频全网独播的纪录片《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发出的,正是这样一个邀约。

昨日(10月15日)下午,《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在北京举行了首场面向媒体的看片会。活动现场,纪录片主创和咪咕平台代表与媒体一同在大银幕上观看了本片的首集《初见红山布达拉》,并就《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创新叙事方式和基于XR技术的视觉呈现,进行了信息密度相当高的分享。

如果说前两季的《布达拉宫》分别是循着“建筑与人的关系”和“历史纵深中的建筑”两个方向的深度人文挺进,那么《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在切口选择、结构方法和视觉美学上,都有了很大颠覆:

它选择了“新人友好”的结构方法,依照布达拉宫的观览路线串联全篇,力求能为观众所“用”。

在为观众提供平视乃至透视视角的基础上,它又将观览时看到的布达拉宫当作一片片文化“拼图”,通过学术主持人的解读和视觉上的穿越、拼接,编织成了完整的文化基因图谱。

XR虚拟制片技术的全面引进,则以技术之力突破人眼桎梏,用技术美学优势压实了“赛博观览”的沉浸感和具身体验。

如此,一个从未如此全面开放、鲜亮清晰、细节分明、任由穿梭的布达拉宫,便被《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推向了观众面前。

以观览路线为脉,邀观众共探同行

“这一次,不再只是仰望。”这是《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预告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

“红山之上,堡宫巍峨。”面对这座不仅是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顶峰,也是西藏历史文化巨大宝库的庞大建筑群,很多普通人的第一感受除了震撼,便是压迫感——一种被巨大建筑体量和信息量淹没的压迫感。

就像《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制片人,也是本片的主持人之一戴娆在第一集《初见红山布达拉》中的坦言,进去游览一遍,大脑信息过载,出来后脑海中只剩“庄严”两个字。

如何把巍峨的布达拉宫从红山之巅请到观众身边?这个“观众思维”的问题,恰恰可以看作《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创作原点。

“大家当时很大胆地提出了这么一个想法,能不能从布达拉宫现实的游览路线出发,做一部沉浸式的纪录片。”

总导演范得良在看片会现场谈起创作初衷时表示,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客游览布达拉宫的反馈。

布达拉宫每日限流,游览路线也是不可逆的。主创团队希望《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能成为观众能握在手里的“工具书”,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服务当下。因此,选择了观众参观布达拉宫的现实观览路线为全篇脉络,并在找到这个突破口后坚定地走了下来。

艺术总监瑶林则用“认知”两个字概括了本片选择此种结构的价值。

“我们平常说,重要的东西说三遍。布达拉宫更是如此,关于它的很多重要的东西,说一遍是不够的。《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更偏向认知,就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先把观众请到‘现场’体验,在科学精准认知的前提下,再求理解和共情。”

不过,以游览路线为脉在提供了创作突破口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把叙事束缚在了空间层面。

“我们要做的不是导览片,如果只是一个宫殿接一个宫殿的走马观花,就违背了创作初衷。”如何把游览路线合理地分布到7集中?又如何把布达拉宫内部丰富的建筑格局、漫长的历史沿革,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壁画、造像、唐卡等珍贵内藏融入其中?范得良选择了结合观览路线分段,为每集设置主题。通过增加专家主持人的方式,用专业的故事性解读引入主题。

比如,第一集《初见红山布达拉》,从空间上看这是一段从圆满汇集道-德阳厦-白宫门庭的游览,但它实际上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布达拉宫的前世今生。

我们如今看到的布达拉宫,究竟是不是传说中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它为什么选择建在红山之上,又为什么是宫堡的形式?早期的布达拉宫的形貌是怎样的?结合白宫门庭北壁上的“文成公主进藏图”等壁画,本片的专家主持人、著名民族宗教专家次旺边觉进行了生动且深入的解答。

跟随主持人脚步,观众仿佛能亲历布达拉宫的每一个转角,推开每一扇门,近观每一处壁画、造像……《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观看体验,也更像是一场亲密无间的“赛博观览”。

XR技术加持,把布达拉宫请进影棚

既然是以观览路线为脉络,那《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是两位主持人走进布达拉宫中,移步换景地为观众介绍、解读建筑结构和内藏文物吗?

答案是否定的。《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最大创新之处,便是深度融入XR虚拟制片技术,复原了一个数字布达拉宫,并在XR影棚内完成了观览部分的拍摄。

之所以要全面引入XR虚拟制片技术,首先是基于实地拍摄的条件限制。据总导演范得良介绍,布达拉宫宫殿内部的实地拍摄有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很难做到长时间清场,现场实拍往往只能拍局部,效率不高。宫殿内部还有室内空间狭小、光线不足,文物可见度有限等各种问题。

XR技术的全面引入则解决了这些问题。

《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数字化团队先深入布达拉宫,对其内外部的建筑结构和诸多文物进行高精度的数字资产扫描、建模。而后,数字化制作团队运用数字化资产,复原了一个可以在XR影棚内运行的“数字布达拉宫”。XR影棚拍摄时便采用虚拟制片技术,将两位主持人请到影棚内,大屏上运行的“数字布达拉宫”则可以在拍摄团队的操控下与主持人的行动适配,从而所见即所得,高效完成拍摄。

在解决实拍难题的基础上,《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主创团队还充分利用XR虚拟制片技术和AI技术,让顶级壁画“动”起来,让千年历史人物“活”起来,为观众还原了一个超越实拍的布达拉宫,真正实现了让建筑与文物会说话。

比如,《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中便有比实拍更为清晰、更可近观的布达拉宫壁画。

“我们结合了国内的顶级院校,对整个布达拉宫中用到数字资产的壁画进行了修复。同时,也通过修复做了动画。”本片数字化导演李朕在现场介绍道。

制片人戴娆也明确表示,片中通过技术还原的壁画是最令她震撼也最想推荐给观众的部分,纪录片中不仅用技术还原得更精美、清晰,还做了特效动画,非常珍贵。

在本片的预告片里,也能看到大量经修复的布达拉宫壁画,它们不仅更为清晰、完整,还“活”化了起来,有效拉近了观众与布达拉宫的距离。

除此之外,《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片头也引得在场媒体的热烈讨论。由于XR虚拟制片技术的运用,镜头得以在布达拉宫不同的宫殿中自由穿梭、快速切换,由此产生的在场感和独特眩晕感,此前很少在纪录片中体会到。

据李朕介绍,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虚拟场景资产、灯光阵列与摄影机控制间的毫秒级同步响应。

在布达拉宫复杂而又极限的空间拍摄中,团队化挑战为动力,利用键控群集控制来应对拍摄空间狭小、复杂、多变的问题。

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在有限空间里实时控制数字资产的显示与隐藏、场景空间调度、材质灯光变换、动作动画播放等等内容,打造出丰富立体的视觉效果,观众不仅能够领略到传统拍摄方式难以展现的画面内容,更会沉浸于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之中。

在咪咕平台代表看来,运用XR的技术打破传统纪录片的形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走到纪录片中去,也是《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核心创新所在。

同时,咪咕视频也努力寻找作品与年轻观众的连接点。《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特邀演员、歌手罗云熙为旁白配音,与戴娆和次旺边觉的纪实讲解部分相辅相成,期待吸引不同圈层的受众关注。

拼图式叙事,在悬念破解中编织文化基因图谱

尽管看片会现场仅完整观看了《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第一集,但在场观众对本片“历史碎片拼图”叙事方法的魅力,已经有所领略。

《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每集呈现的观览空间,仅仅是布达拉宫的一部分。其中保存的各类文物、涉及的建筑结构,可以视为一片片“拼图”。但每一片拼图背后,都能解读出超越空间局限、探入历史纵深,覆盖政治、宗教、民俗等多领域的丰富文化深意。主持人与专家的对话就像缝合的针线,既有对拼图的“解码”,也带领观众将一片片“拼图”按照正确的顺序拼合起来。

在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民族出版社原总编辑、《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纪录片总编审王铁志的现场发言中,他将通过主持人与专家的对话为观众答疑解惑,总结为这部纪录片的重要优势:

“比如,对话介绍的金顶象鼻昂力的平衡和装饰作用,佛像的不同姿势、面相、手印的含义等等,这对于观众正确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帮助的。再如,通过藏族历法、十二生肖等文物的展示和深入解读,也有助于观众了解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与内地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动过程,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据王铁志介绍,《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还展示了不少第一、二季没有涉及的内容,比如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廓尔喀之战、藏历、金顶的象鼻昂等一些细节展示,保证了该片的新鲜感。

《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将于2025年10月18日起在咪咕视频全网独播,每周六12:00更新。本片共7集,单集主题分别为“初见红山布达拉”“圣殿的权力密码”“红宫的时空梵音”“生与死的神圣交响”“凝固的美与信仰”“起点与终点之间”“永远的布达拉宫”。

它将如何在身临其境的观览中带领观众穿越千年?又会如何把布达拉宫的建筑结构和宗教仪式、权力更迭、艺术珍宝结合,编织成一张完整的文化基因图谱?我们拭目以待。

【文/卞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