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平原是指现在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至琉球群岛的广大区域。大约一万两千年前,三海平原大部分都是陆地。归墟位于琉球群岛东侧沿岸海域;蓬莱五山位于琉球群岛;小人国则位于三海平原西南部的台湾岛。
自大约2.5万年前开始,至大约八千年前为止,海面是逐渐上升的。大约八千年前,海面基本与现在持平。
大约2.5万年前,海面比现在低140米左右,当时中国大陆与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等都是相连的陆地。
大约1.2万年前,海面比现在低60米左右,当时的三海平原,大部分都是陆地。其中,河网、湖泊密布,有众多的湿地、沼泽和森林。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絃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列子·汤问》:“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归墟和蓬莱五山的说法,最早见于《列子》,是对《山海经》大壑、甘渊和蓬莱山的拓展。
青原认为,这个大壑,或称归墟,是指琉球群岛东侧沿岸海域。
八絃九野之水,是指古代长江流经三海平原的众多的分叉支流。无增无减,是因为海面的上升是缓慢的,得好几代人才能感觉到变化。
岱舆、员峤,位于琉球群岛区域内,是被海水淹没的那些岛屿,图中用蓝色虚线标注的区域。这两座山是火山,火山喷发,岩浆北流,故称“流于北极”。
琉球群岛自古属于地震多发区,两山的山体被地震震裂削平,随着海面上升而隐没于大海,故称“沉于大海”。
方壶、瀛洲和蓬莱,应该是指南边的先岛群岛,北边的冲绳群岛和奄美群岛。
传说中的小人国,应该就位于三海平原西南部的台湾岛。
大荒东经:“有小人国,名靖人。”
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然后又说:“有小人,名曰菌人。” 侥是多音字,在这里读音和遥相同。
海外南经:“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
自然界有一种镰刀菌,其毒素一旦在人体内累积,会抑制软骨组织的生长,造成骨骼发育停滞、骨关节病变,整个过程身体很痛苦。
有一种“岛屿侏儒化”的说法,在食物短缺的闭塞地域里,哺乳动物会进化得越来越小。2003年,在印尼东部的弗洛勒斯岛上,科学家挖掘出许多成年人化石,其身高均在一米左右。
始于1.5万年前的长滨文化,位于台湾台东县,台湾岛的东南角。这些穴居人的石器风格,与大陆广西百色等地非常相似,说明该文化与广西一带是有联系的。
台湾岛和中国大陆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