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5A景区逼近400家,多一个A的门票真值这个价?

曾几何时,看到"5A"两个字,游客就会自动联想到品质保证。时过境迁,这个金字招牌正在褪色。最新数据显示,全国5A景区数量

曾几何时,看到"5A"两个字,游客就会自动联想到品质保证。时过境迁,这个金字招牌正在褪色。最新数据显示,全国5A景区数量即将突破400家大关。与此同时,5A景区的平均门票价格稳定在68元左右,比4A景区整整贵出一倍。这笔差价,真的物有所值吗?

回望2007年,首批5A景区仅有66家。故宫、九寨沟这些"上古大神"至今仍是业界标杆。然而经过17年发展,5A队伍不断壮大,仅2024年就新增40家,创下历史第二高的增长纪录。

数量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品质的参差不齐。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游客们早已总结出新的避坑指南:"信5A不如信祖宗严选"。一些本地市民甚至发现,自家门口日常遛弯的公园湖泊,不知何时也挂上了5A招牌。

究其根源,问题出在评价体系上。现行的景区评级标准中,"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部分占据绝对权重,涉及上百项细化指标。相反,游客最在意的景观独特性、文化内涵等核心要素,在总分中占比不足20%。

这样的标准导向下,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些市区内的普通景观,凭借完善的配套设施获得高分;而那些偏远的自然奇观、历史遗迹,却因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在评级中吃亏。为了冲击5A,各地不惜重金投入。公开资料显示,和顺古镇为创建5A投入2.44亿元,荆州古城的投入更是高达14.5亿元。这些巨额投资最终都转化为成本,反映在门票价格上。

然而,高投入未必带来高回报。以大唐不夜城为例,虽然客流量可观,但人均消费持续走低,经营效益并不理想。桂林山水更是遭遇滑铁卢,游客数量从2019年的899万人次锐减至2024年的568万人次。

在各大旅游平台上,游客的吐槽一针见血:"除了门票贵,没看出5A特别在哪里"、"配套设施确实完善了,但核心的景观体验反而被忽视"。值得期待的是,今年3月实施的新版评级标准做出了重要调整:将"旅游资源吸引力"提到首位,新增"文旅融合"考核项。这些改变能否让5A招牌重焕光彩,尚需时间检验。

说到底,景区评级的本质应该是为游客服务,而不是为景区镀金。当游客开始用脚投票时,再多的"A"也撑不起一块真正的金字招牌。毕竟,最好的评价不在评级文件里,而在每个游客的真实体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