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间装满炸药的屋子,将如何《炸裂白宫》?

其实,这世界本身很脆弱,各个国家就像同时走在一根钢丝上,特别是此时此刻。俄乌战争、中东局势、中美对抗、朝鲜的试验,我们生

其实,这世界本身很脆弱,各个国家就像同时走在一根钢丝上,特别是此时此刻。

俄乌战争、中东局势、中美对抗、朝鲜的试验,我们生活在一个“一触即发的环境”中。

而且这局面和曾经的冷战时期大有不同,如今,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敌人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的行为体,又或者网络攻击,甚至可能是失控的AI。

这种不确定性比任何明确的威胁都更可怕。

这不,一颗莫名其妙的导弹在太平洋上画出弧线,目标直指芝加哥,而留给美国人的时间只有19分钟。

此时此刻,那些坐在白宫地下室、五角大楼作战室、阿拉斯加军事基地的人又会做些什么?

欢迎来到2025年,凯瑟琳·毕格罗的新作《炸药屋》,或者说电影的另一个奇葩名字《炸裂白宫》。

电影上线以来便引发两极评价。

觉得本片不错的朋友称赞其对核危机应对机制的细致呈现;觉得着实垃圾的朋友则对其三段式叙事结构重复冗余、结局悬而未决表达不满。

但无论如何,凯瑟琳·毕格罗同志再次证明了她的独特之处,把镜头对准那些挤满将军的会议室,捕捉那些比导弹飞行速度更快的慌乱与焦虑。

01.

故事开始,美国本土探测到一枚来源不明的洲际弹道导弹正向着本土飞来,留给决策者的时间少得可怜。

凯瑟琳·毕格罗将这段时间切割成三个章节,分别从白宫战情室监督官奥利维亚、副国家安全顾问杰克以及总统本人的视角呈现同一事件。

这本不是什么新鲜设计,《罗生门》在1950年就玩过。但毕格罗的野心显然更大一些,她试图通过这种结构,来揭示米国核危机应对体系中每一个环节的脆弱性。

从发射拦截弹的冈萨雷斯少校,到负责与俄罗斯外长紧急沟通的杰克,再到必须在报复性打击与克制之间做出选择的总统。

这些角色全部由职责定义,但导演还是尝试为每个人注入了些许人性维度。

第一章“倾角正在变平”聚焦于战情室内的即时反应。奥利维亚必须核实信息、协调各方、向上级汇报,同时目睹拦截失败的概率从理论上可行,变成事实上失败。

第二章“用子弹打子弹”回溯到同一时刻,展现杰克如何在交通拥堵中接到电话、如何说服俄罗斯外长不要将这次攻击视为美国所为,以及战略司令如何主张立即报复。

第三章“装满炸药的房子”终于让总统现身。他原本在参加一场青少年篮球活动,突然被特勤局包围,塞进直升机,在直升机上被迫做出可能终结文明的决定。

02.

凯瑟琳·毕格罗,这位大姐曾凭借《拆弹部队》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然后在《猎杀本·拉登》后逐渐确立了她所谓的“电影式新闻主义”风格,这不,《炸药屋》一如既往是她擅长的风格化表达。

为了确保影片的真实性,她甚至召唤了曾担任美国陆军太空与导弹防御司令部司令和美国战略司令部参谋长的丹尼尔·卡布勒中将。

丹尼尔·卡布勒

影片采用了真实的三段式结构,每个章节都从不同视角呈现同一事件,让我们在第一视角中听到的电话对话,在后续章节中得以完整呈现。

可是这种对所谓真实性的追求究竟出于什么目的?

首先,毕格罗没有指出攻击的来源国。她认为,如果明确了是哪个国家发动攻击,“这将变成一个关于那个国家的邪恶和侵略的故事,给观众一个明确的坏人去指责太容易了,是一种逃避”。通过悬置“谁是敌人”这个问题,影片将焦点转移到体系本身的脆弱性,这正是毕格罗的核心目的所在。

毕竟,毕格罗非常关注核武器这个议题,再早点都可以追溯到23年前的《K-19:寡妇制造者》。

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在《炸药屋》她完成了自己的系列关注的终极成果,即,《拆弹部队》审视布什时代的军事狂热,《猎杀本·拉登》探讨奥巴马时期的全知幻觉,《炸药屋》特朗普执政之下,“美国例外论”的神话崩解。

那么这个神话是咋崩解的?

我们慢慢来。

话说冷战结束后,全球大国曾达成共识:世界需要更少的核武器,但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现在,九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枚核弹头,其中只有三个是北约成员国。这个平衡“非常脆弱且不稳定”。

影片的片名就来自总统的那句话“我们生活在一座装满炸药的房子里。”

这可不是比喻,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描述。

我们所建立的核威慑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自毁装置,它的存在是为了确保没有人敢使用它,但这个逻辑的前提是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信息充分的、系统运作完美的。而《炸药屋》揭示的恰恰是这些假设前提没一个靠谱。

导弹防御系统的成功率是61%,真实场景中会各种有干扰、意外、人为失误。“用子弹打子弹”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哲学层面的悖论。当你为了安全而建立的防御系统本身就不可靠的时候,你是更安全,还是更危险?

于是,著名场景出现了,知乎经典热门问题——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我们本以为的各种本以为全部是扯淡,那些负责应对核危机的人和我们一样普通、一样脆弱。通过这样的设计,显示出了毕格罗对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特殊感情,既批判、又同情。

她不否认这个体系的傲慢和暴力,但也承认,在这个体系中工作的人大多数是尽责的专业人士,他们只是被困在一个无法控制的机器里。

我们自可以批评、指摘毕格罗的摇摆立场,可是,当整个世界都建立在核威慑的疯狂逻辑上时,单纯的谴责或辩护其实都毫无意义。

03.

作为一部电影,《炸药屋》有着它的明显特征,冷静、客观、拒绝煽情。

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使用了大量手持摄影和自然光,让战情室、指挥中心、直升机内部都看起来像纪录片的素材。

剪辑也是精心设计。

第一章节的剪辑是最快,镜头频繁切换,制造紧迫感。

第二章节略微放缓,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会发生什么,焦点转向决策过程。

第三章节则更慢,几乎是沉思式的。不是因为紧张感消失了,而是因为重点已经从“我们能做什么”转向“我们应该做什么”。这种节奏变化形成了本片的叙事策略。

可毕竟这是一部美国电影,妥妥的意识形态问题。

影片中反复提到的潜在攻击者,或明示,或揣测,包括了朝鲜、中国、伊朗、俄罗斯,一个个全是非西方国家。

甚至可以说将亚洲描绘为“理性死去的深坑,那里的疯子渴望一时兴起就炸毁美国”,而华盛顿则代表着“人类最高理想”。这种二元对立在后9·11时代的好莱坞并不罕见,但在一部自称追求真实性的电影中,就显得特别刺眼。

于是,在这种设定下,他们便将核威胁归咎于他者的疯狂,而非体系本身。

要知道美国才是世界上唯一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将自己塑造为被动的受害者,有种贼喊捉贼的道德逃避。再想一想特朗普去过日本之后,X上的各种奇葩言论,也就难怪了。

不过,也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坑爹名字叫《炸裂白宫》,将一部关于体制崩溃的政治寓言包装成爆米花灾难片,太误导人了。

显然是哪个大厦B为了吸引眼球制定的市场策略,反正美国整天都被外星人、机器人打得千疮百孔,毁的一塌糊涂,也不在乎多这一回,

《炸药屋》是一部矛盾的电影。

其野心值得赞赏,在好莱坞大片式微的情况下,还愿意拍一部完全没有动作场面、全靠对话和氛围营造张力的政治惊悚片,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和能力。

但,它的结构选择和结局处理在大胡子看来确实存在问题。

三段式叙事在理论上很吸引人,在实践中却导致了重复和节奏失衡。开放式结局可以被解读为深刻的存在主义姿态,也可以被视为叙事上的逃避。

这些缺陷使得《炸药屋》无法成为毕格罗的最佳作品,既不如《拆弹部队》紧凑有力,也不如《猎杀本·拉登》那样在程序性叙事和人性探索之间取得平衡。

其实看完电影之后就发现,最无奈的就是我们。

如果真发生什么,这一切都可能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我们作为观众,作为普通人直到最后一刻都不会知道。这就是电影让我们面对的惊悚感,不是炸哪里,或者爆炸本身,而是我们的脆弱性与无能为力,还对那些掌握终极权力的人的依赖,像极了《三体III》,就看我们是选罗辑、程心,还是韦德。

最后,抛个问题:如果你是那个总统,只有几分钟来决定数十亿人的命运,你会选择几分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