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消息,电磁弹射技术的难点在于需要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并确保精密组件在极端条件下运行。舰载机弹射起飞是风险系数较高的环节,为了确保舰载机和飞行员的“绝对的安全”,在舰载机弹射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软件的设计、硬件的冗余,确保了在短暂的几秒时间内,即使电磁弹射装置出现任何故障,弹射器仍然能够按照舰载机预定的速度进行弹射离舰。

福建舰作为我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其电磁弹射技术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其舰长320米,舰宽78米,满载排水量超过8万吨。这一庞大的体量使得福建舰在全球现役航空母舰中名列前茅,其排水量与美国的“小鹰”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相当。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能量利用率高达92%。其核心在于“按需分配”的能量释放逻辑,依托综合电力系统与飞轮储能技术,能量转化效率升至60%以上,部分先进系统甚至可达90%。这种系统不依赖航母主发动机供能,即便在连续弹射状态下,航母仍能保持30节以上的稳定航速,作战持续性实现质的飞跃。此外,电磁弹射系统能根据舰载机重量灵活调节弹射力度,避免机体损伤,从而确保安全。为了确保舰载机和飞行员的“绝对的安全”,在舰载机弹射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软件的设计、硬件的冗余,确保了在短暂的几秒时间内,即使电磁弹射装置出现任何故障,弹射器仍然能够按照舰载机预定的速度进行弹射离舰。

在弹射起飞过程中,“前拉后拽”是确保舰载机在极短时间内获得足够起飞速度的关键步骤。弹射器通过电磁力在极短时间内(约2秒)将数十吨重的战机加速到260公里/小时。前拉后拽的动作有助于飞机在甲板上的初始加速阶段保持稳定,确保飞机在离舰瞬间获得正确的航迹倾斜角,从而安全离舰。

在弹射起飞时,飞行员需要集中精力应对瞬间的加速度和巨大的过载,因此使用手握把手而非操纵杆。这是因为在弹射的极短时间内(约2秒),飞行员需要保持身体稳定,避免因过载而失去对飞机的控制。手握把手可以帮助飞行员更好地固定身体,确保在弹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从而安全地完成起飞。

弹射起飞相比滑跃起飞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弹射起飞让舰载机不再受起飞重量限制,可以“满油满弹”起飞,大幅提升了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和攻击能力。其次,弹射起飞效率更高,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每1.5分钟就能弹射一架舰载机,创下单日最大弹射250架次的纪录,这一效率是滑跃起飞模式的五倍。此外,弹射起飞对甲板风的要求较小,驾驶员的工作负担也相对较轻。

电磁阻拦系统相比传统的液压阻拦系统具有明显优势。电磁阻拦系统通过电磁能量来吸收和耗散舰载机着舰时的动能,其能量转化效率更高,且能根据舰载机的重量和速度进行精准调节,确保阻拦过程平稳可靠。而液压阻拦系统则依赖液压阻尼,其能量转化效率相对较低,且在连续阻拦时可能出现性能衰减。电磁阻拦系统的应用,使得福建舰在舰载机回收环节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在可靠性、适配性、效率上全面超越传统系统,不仅释放了舰载机战斗力,更重塑了现代海战规则,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