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造的飞机替换自己买来的飞机。”
这事听起来天经地义,不是吗?但当你看到印度空军宣布用97架国产“光辉”战斗机(LCA Tejas)取代服役数十年的苏制米格-21时,你该警惕了。因为,有意思的地方来了——这出价值70亿美元的“自主研发”大戏,其核心驱动力,从来就不是什么高尚的“空防安全”,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和印度政客对人性的精准拿捏。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最残酷的数据对比。
印度国防部宣布,这批飞机将在2027至2028年间开始交付,耗时六年,这意味着到2034年左右,这批最新的Mk1A才能全部到位,而米格-21呢?它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印度服役了。你知道这架飞机的事故率有多高吗?
自服役以来,米格-21在印度发生了超过400起事故,夺走了200多名飞行员的生命(数据源:印度媒体、官方报告)。在印度空军内部,米格-21有个绰号:“飞行的棺材”
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印度用近70年的时间,才决定让一批已经变成“棺材”的外国老古董退役。这叫什么“军事现代化”?这叫终于受不了了。
而这次采购的“光辉”呢?虽然号称“国产设计制造”,但我要告诉你一个魔鬼细节——供应链。
现代战斗机不是一把菜刀,它是一个高精尖零件的集成系统。你可以说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负责“组装”和“设计”,但你看看“光辉”的核心部件:发动机用的是美国的通用电气F404,雷达、航电系统也大量依赖进口,甚至连至关重要的弹射座椅都是外国货
这就像是,你在厨房里宣布你做了一顿“国宴”,但你用的米是泰国的,油是美国的,连切菜的刀都是德国的,你负责的只是“把它们放在一个锅里炒了炒”。
所以,70亿美元的合同,有多少钱真正流向了印度本土的产业链?又有多少是转手去给美国、欧洲的供应商付了货款?这才是关键。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之一(报道提到)。这个“制造国”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大型组装工厂的角色。
我的判断是,这笔交易的核心驱动力有二:
✅利益内循环:它确保了国有的HAL未来十年有稳定的大额订单,保住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让相关的国防官僚、军工复合体能够持续获益。这是利益链条的自我加固。
✅人性驱动——民族自豪感:在印度国内,任何打着“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旗号的军购,都是一张政治宣传的万能牌,它满足了民众对“大国崛起”的集体渴望,转移了对军队装备落后、事故频发的注意力,政客们只需要宣布一个“70亿美元”的数字,再配上几张战机翱翔的照片,就能收获无数赞扬,他们赌的就是,没多少人会去刨根问底,追问那发动机和雷达是从哪里来的。
说到底,97架“光辉”闪耀的,与其说是先进的科技之光,不如说是政治利益与民族情感交织而成的公关光芒,这架飞机真正考验的,不是它的飞行性能,而是印度高层整合全球供应链、兑现“自主研发”承诺的执行力。
如果六年之后,这批飞机依旧是“万国牌”的组装货,那么70亿美元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一个无法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的国家,如何才能真正配得上“大国”这个称谓?或者说,在国际舞台上,“面子”究竟值多少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