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沸反盈天的那尔那茜事件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官方终于正式发声了。
6月21日,内蒙古教育厅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那某某茜有关情况核查通报》(以下称“《通报》”。

新华社转发了这篇《通报》,而且做得更敞亮,直接挂上了“内蒙古通报那尔那茜有关核查情况”的话题,完全没有要为那尔那茜遮掩一下的意思。
《通报》共公布了四条核查情况,公众的部分质疑得到了解释和答复,但也引出了更多疑问。
一、那尔那茜的户口去向不明,是否为独生女也很关键《通报》的第一条确认了那尔那茜在高考过程中涉嫌造假,因为她根本没有在呼和浩特第八中学上过学,甚至没有这所学校的学籍,却以该校应届生的身份参加了高考报名。

那么可以期待一下接下来的处理措施了,有“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事件在前,那尔那茜大概率会跟仝卓一样被取消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
引出新疑问的是那句“2011年11月户口随父迁出内蒙古”。
既然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为什么不干脆把户口去向也一次性说明白?
假如真像网友推测的那样,那尔那茜的户口迁到了北京,其中又有个年龄问题。
那尔那茜1989年12月出生,迁户口时已经21周岁了,这个年龄还能“随迁”吗?
笔者找到了一份名为《北京市公安局关于印发户口审批工作规范的通知》的文件,是2006年发布的。

在这份文件里,无论是“随迁”,还是“投靠父母”,都规定了子女应该是18周岁以下未成年子女,或不超过25周岁且未婚的独生子女。


现在问题变成了那尔那茜是不是独生子女,迁户口时是不是未婚状态。
希望下次发布通报时能把这几个问题讲清楚。
二、时隔26年,为何重启内蒙古委培班项目此前网上流传着“上戏仅在1982年、2008年招收了两届内蒙古委培生,恰好招收了那尔那茜母女”,此次《通报》澄清了这个传言。
《通报》称,2007年11月签订协议后,至2020年,上戏内蒙古委培班共招收12届学生(2014年停招1年)。

这12届加上那尔那茜母亲那一届,总数量就达到了13届,远超网络传言里的两届。
问题在于,1983年到2007年这么多年间,上戏为什么没有继续招收内蒙古委培生,又为什么在2008年忽然重启了这个已经尘封26年的项目。
三、那尔那茜文化成绩足够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上戏在那尔那茜事件发酵过程中,她“高考179分”的消息广为流传,“179”这个数字都快成为她的代名词了。
《通报》的第三条为那尔那茜正了名,她的高考成绩为449分(文科),远超网传的179分。

笔者查询了上戏表演专业近几年的文化分要求,2025年、2024年均为“普通类专业本科批次相应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85%”,2023年“普通类本科第一批次分数线的70%”。



内蒙古2023年的文科一本线是468分,乘以70%就是327.6分。

注意,这是高层要求提高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之后的结果。
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
2008年,上戏表演专业的文化课分数线只会更低。
经查询公开资料,笔者终于在上戏招生网找到了2008年的分数线。

果不其然,2008年上戏表演(戏剧影视)专业全国卷文科分数线只有233分。

那尔那茜的高考分数449分,比这个分数线高出了216分。
那么问题来了,在文化课方面拥有这等实力的那尔那茜,为什么非要走委培生路线?
也许是担心专业能力竞争不过全国各地的人才吧。
四、委培违约是否受到惩处依然未知《通报》的第四条是关于委培违约问题的。
其中交代了那尔那茜能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原因,是因为她以赴挪威攻读硕士学位了申请。

但是,《通报》没有说明那尔那茜违约是否受到了惩处,也没有交代那尔那茜在挪威就读的院校名称。传闻里的“挪威西北大学”究竟存不存在,依然是个谜。
结语《通报》虽然没能解答所有的问题,还让公众滋生了更多疑问,但是,认真核查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通报》末尾,落款的“联合工作组”做出了说明,“正在进一步深入核查”。希望早日传来捷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