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神舟二十号推迟返回,为何我国没出现美国波音飞船滞留时的焦虑?中国空间站已进入“宠辱不惊”新阶段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空间站一般驻留都是3人乘组,偶尔只在“太空会师”的时候,才会保持6人同飞的规模。但这次神州二十号乘组的意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空间站一般驻留都是3人乘组,偶尔只在“太空会师”的时候,才会保持6人同飞的规模。但这次神州二十号乘组的意外驻留,让我们空间站能否长期具备两个乘组同时在轨能力的话题,称为谈论热点。

但和去年美国的波音飞船滞留事件不同的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神州二十号载人飞船的任务推迟,并没有引发外界的任何疑虑,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紧张感,这种与国外航天事件发生时相比,从没有过的放松感,是中国空间站系统强大的综合实力与已然内化的高度自信。

要知道,在航天事业早期阶段,任何的“危机”,都能带动整个国家的神经。

而现在,从地面的工程师到天上的航天员,都具备了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处置能力,能够坦然面对并妥善处理计划外的波澜。

这次“推迟”,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已然步入的“新阶段”:一个不再为单一节点得失而焦虑,而是着眼于全局稳定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战略定力的新阶段。

两个乘组同时在轨,考验着我们“太空家园”的生存保障能力。

问天和梦天实验舱的柔性太阳翼,是中国空间站强大的能源矩阵,这种发电效率,为两个乘组的在轨,提供了可靠性。即便出现一些设备的功耗增加,或者阴影区,但足以支持两个乘组的所有科研、生活以及平台运行的需求。

水循环的循环利用,以及通过电解水实现的氧气再生,都让空间站只需要极低的地面补给,这样就延长了空间站的自主在轨能力。同时,天舟货运飞船为两个乘组送上充足的物资,使得神州二十号任务适度延长毫无后顾之忧。同时,温湿度的控制、二氧化碳的去除、微量有害气体的净化等,都为神州二十号的在轨延长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

两个乘组在轨,意味着空间站平台的管理、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调度复杂度成倍增加。

首先北京的航天控制中心,需要同时协调神州二十号和神州二十一号两艘载人飞船,以及天舟货运飞船的物资分配,用于统筹两个整租的工作日程、科学实验安排以及生活作息等。这需要天地信息通路必须高效、清晰地开展工作,处理多任务和多目标的管理。

两个乘组在空间站内需要共享资源、协调活动区域、有序进行实验操作。这要求空间站的平台管理系统具备强大的多任务支持能力,也考验着航天员之间的协同配合效率。此次两个乘组共同开展实验,正是这种卓越在轨运营能力的生动体现。

以前,这种推迟回家带来的都是质疑,而中国空间站以及地面指挥团队,能迅速启动备用方案,将“返回窗口”平滑地转换为“联合在轨工作期”。这种无缝切换,既体现了我国任务规划的灵活性,也体现了中国空间站的确存在各种紧张情况预案,也是一次对紧张事态的考核。

这次神州二十号乘组的意外延迟,意义上远不止是应对了一次任务延迟,更为未来更高频率的航天员乘组轮换奠定了基础。同时支持两个乘组同时在轨,就意味着能开展更大规模,需要多人协同的科学实验,有希望能够催生出大型的,具有里程碑样式的太空科研成果。

我们不仅可以接纳国外的实验项目,更可以迎接外国航天员的到访,共同在轨工作,将中国空间站真正打造成向全世界开放的“太空实验室”。甚至成为长期、多人次的地外生存的生命保障、物资管理,甚至心理支撑。

当我们从原本的“如期而至”,到现在的“静候佳音”,这种出现意外驻留后中国航天显现出来的“宠辱不惊”般的从容,显示了中国空间站强大的在轨保障力。让我们期待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加班顺利,平安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