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擂台上响起最后的铃声,同济大学大二学生孙雨辕操控着他的“拳手”一举夺魁,拿下五万元奖金。赛后,这个可爱的大男孩第一反应是:“双十一快到了,我要给妈妈清空购物车!”
这热血又温情的一幕,发生在近日一场国际顶尖的机器人拳击大赛上。从8进4遭遇强敌时的忐忑,到决赛中的冷静应对、精准出拳,孙雨辕的夺冠之路堪称一场精彩的逆袭。然而,这样“别人家的孩子”在同济的校园里,却并非孤例。

你或许会好奇,一个入学后才系统接触机器人的“新手”,何以能在高手云集的赛场脱颖而出?不妨细致了解同济大学的创新土壤。
在孙雨辕背后,是学业导师孙秀婷教授的悉心鼓励,是加入实验室后就能研读前沿论文的成长平台,是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一次次调试、一遍遍测试仿生机器人稳定性的日常。用孙雨辕的话说,是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让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了可触碰的冠军奖杯。

而这份“把热爱玩到极致”的精神,正在同济各个角落蓬勃生长。就在最近,该校7支队伍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中一举斩获2金5银;翼驰车队则在2025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不仅成功卫冕全国一等奖,更刷新了高速避障项目史上最快圈速,实力诠释了什么叫“风驰电掣”。


如果走进同济嘉定校区,看到被布置成微型足球场的“秘密基地”,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氛围。这里,是实现了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十一连冠”神话的TJArk团队大本营。二十一年的坚守与创新,同济学生在此处将智慧与汗水,编程进每一个传球、每一次射门的动作里,把兴趣锻造成了传奇。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VEX战队。一支由来自不同学院的本科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2024年底夺得了全国冠军,充分证明,在同济学科的壁垒能被轻松打破,任何一份纯粹的热爱,都能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

要说同济大学究竟怎么样?
这所老牌名校,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仅在传统工科领域深耕的“务实派”,而在悄然变身为一个让所有奇思妙想都能落地生根的“创新乐园”。对于同济学生来说,冠军从来不是追求的终点,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获奖也不是最终目的,那份源于热爱、成于坚持的探索过程,才是学校给予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试想一下,要是自家孩子能在这样的地方,把兴趣变成能拿奖的本事,还能跟着厉害的老师学真东西,偶尔再“凡尔赛”一下拿个奖金,不正是家长眼里“值得去”的学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