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商场饱和了”,这已成为本地商业讨论中老生常谈的话题。
近期,有自媒体博主探访望海国际广场发现,商场六楼餐饮区的海底捞搬去了日月广场,整层楼的餐饮店几乎“团灭”;山乐国际影视城门可罗雀,全场只有一位工作人员“躲”在电脑后面。
老牌商业广场处境如此,新兴商业体亦不容乐观。
海甸岛某商业体的五楼电影院,即便是周末也观众寥寥,检票员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有时甚至无人值守。唯有《731》这类影片遇上海南大学学生包场时,整楼层才会出现暂时的人声鼎沸局面。这种冷清的“空”,已成为海口许多商场工作日的常态。
然而,每逢一些节假日,很多商场画风骤然转变,活跃的商业体便上演着另一番景象:停车场一位难求,儿童乐园震耳欲聋,热门餐厅的等位号能排至百位开外。
此时,海口商场又显得“不够用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状,直指一个核心问题:海口商场是真的饱和了?还是其运营模式已无法匹配市民的消费需求?
稍稍分析可知,海口商业现状更接近于一种结构性、时段性的失衡。市场症结不在于物理空间的绝对过剩,而在于有效供给不足、价值创造缺失与消费吸引力衰弱。海口商场需要的不是数量的简单增减,而是一场从“交易场所”到“生活价值创造者”的深刻价值重塑。

海口某商场茅台价格终于下调了
01
诊断:“伪饱和”下的四大症结
“零售+餐饮+影院+儿童乐园”作为主流商业体的标准配置,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引流。与国内优秀同行相比,海口商场的短板尤为明显。
价值感缺失现象突出。
在海口商场的超市里,十元钱往往仅能买到三颗包装精美的西红柿、三根黄瓜或五颗土豆。如此定价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群体缺乏吸引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具烟火气的农贸市场。
此外,商场价格调整机制普遍迟缓。以茅台为例,在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期间,海口某超市仍将价格维持在2499元高位,直至中秋后才调整至1999元,而此时电商平台售价已跌破1700元。
当前,以旺佳旺为代表的本土商超展现出较强韧性,而大润发等外来巨头相继退场。这背后是深刻的商业逻辑:商超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密集网点布局摊薄物流仓储成本,从而实现价格优势。若市场规模不足,且无法根据客源精准调配货源导致商品损耗率上升,管理成本必然居高不下,最终体现为缺乏竞争力的定价。商场一旦失去价格亲和力,自然会将高频日常消费推向其他渠道。
信任感建设亟待加强。
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已成为现象级商业案例,2025年10月13日,胖东来集团销售额超184亿元,营收即将超过去年总额,今年目标更是控制在200亿规模,甚至有意收缩运营规模以避免过度扩张,好像生怕自己营业额太大,累着自身服务员。
胖东来的成功,核心在于用极致诚信与服务构筑了坚实的“信誉壁垒”,为消费者提供了“绝对放心”的购物体验。反观海口市场,传统超市退场与新兴商超尚未成熟形成断层,整个市场缺乏能赢得消费者无条件信任的标杆。当信誉无法成为核心竞争力时,商场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反观海口,老牌超市的退场与新晋商超的尚未成熟,使得整个市场缺乏一个能普遍赢得消费者无条件信任的标杆。当信誉无法成为核心竞争力时,商场的吸引力便大打折扣。
同质化困局亟待突破。
今年8月,我在宜宾某万达广场购物,其丰富的试吃点位令人印象深刻,仅面包店就达十余家,众多品牌均为初次见面。若未用早餐,仅靠试吃即可饱腹。而海口商场除万豪Ole超市在品牌多样性和试吃体验上略有建树外,多数商场在试吃服务方面显得颇为吝啬。
走进海口的不同商场,常常会产生“似曾相识”的错觉。无论是快时尚、连锁餐饮还是主流化妆品,品牌重复率极高,“千店一面”成为常态。商场们将自己打造成了高度同质化的“品牌集合器”,缺乏独家性和首进品牌。
当所有商场提供的核心价值都是“购物”时,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最方便或折扣最多的那一个。这导致了竞争陷入零和博弈,而非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商场与消费者的连接点过于单一,一旦购物需求不迫切,拜访的理由便不复存在。
文化记忆塑造严重缺失。
作为独具风情的旅游城市,海口的商业体却鲜少能成为游客心向往之的目的地。除免税店外,商场内部严重缺乏体现海南本土文化与热带风情的元素与业态。游客购买的纪念品与其他城市无异,无法获得独特的“海口记忆”与沉浸式文化体验,导致商场空间个性缺失、灵魂空洞,极易被替代。

当商场物价太高,街头菜市场就会热闹起来
02
破局:从数量增长到价值创造
综上所述,海口商场并未真正饱和,只是在旧有范式里陷入内卷。当消费逻辑已从“购买产品”转向“获取体验”,从“满足需求”升级为“创造意义”时,商场若仍固守“收租房东”和“品牌集合器”的旧角色,必将在“伪饱和”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海口商业体已走过“数量增长”的粗放阶段,进入“质量求生”的精细化运营时代。未来出路不在于新建更多商场,而在于做得更精、更特、更深。谁能更好结合海口地域特色,更精准把握目标客群深层需求,创造独一无二的场景与体验,谁就能在看似饱和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当下,海口商场正进行一场自我更新,而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与即将到来的封关运作,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性机遇。

海口大部分商场只有节日才有气氛
海口商场的免税零售是最大的破题方向。如果商场能到免税零售的入场券,提前布局“免税零售生态圈”,本地居民的日常高端消费、外地游客的集中采购都将在此发生,商场的工作日“空置感”将得到有效缓解。当然,政策红利的释放是一个渐进过程,商场运营者需警惕对免税业务的过度依赖。
商场面临核心挑战始终在于:能否在价格、信誉和服务上,建立起超越政策本身的、坚不可摧的护城河。如果连一瓶茅台的价格都无法灵敏应对市场的波动,又如何能在全球品牌同台竞技的复杂局面中立足?
当商场实现从价值交易场所到生活价值创造着的转型,“饱和”一词,终将被“繁荣”的常态所重新定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