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在开门教育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群众同频共振。开展开门教育,不仅是提升服务效能、办好民生实事的有效途径,更是以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群众同频共振。开展开门教育,不仅是提升服务效能、办好民生实事的有效途径,更是以作风建设提升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要敞开大门,深入倾听群众心声、办好民生实事、接受群众监督,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改进作风推动大局有感、群众有感。

听民声,将民生诉求作为干部担当作为的“风向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八项规定要纠治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脱离群众的问题。是文山会海消耗了干部精力,还是迎来送往耽误了正事?是微腐败啃食了群众获得感,还是形式主义寒了百姓心?这些答案,不在办公室的总结报告里,而在群众的口碑议论中。开门教育,首先要架起“连心桥”:线上开通“作风问题直通车”,让群众指尖一点就能反映问题;线下设立“民情议事厅”,定期邀请群众代表“当面锣对面鼓”提意见。更重要的是建立“诉求闭环”——对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要立行立改;对“吃拿卡要”的苗头,要露头就打;对暂时解决不了的,要说明白、列清单、给时限。唯有让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八项规定的学习才不会沦为“自弹自唱”。

办实事,让群众有感成为检验作风建设的“试金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八项规定的学习成效,最终要靠民生实事来检验。群众看作风改进,不是听干部说了什么,而是看自己的急难愁盼是否有了着落:办事流程是否真的简化了?惠民资金是否真的到位了?“舌尖上的浪费”是否真的管住了?开门教育不能停留在“听意见”,更要落实到“解难题”。针对群众反映的“审批慢”,可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针对“公款吃喝”隐形变异,可严查“一桌餐”“电子红包”;针对“基层减负”落实不力,可精简报表、压缩会议。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都是对“为民务实清廉”的生动诠释。“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办,才能让八项规定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受监督,让全民参与成为强化从严约束的“新常态”。“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八项规定要落地生根,离不开群众的“火眼金睛”。是“嘴上反腐”还是“行动反腐”?是“暂时收敛”还是“真改实改”?群众的眼睛最雪亮,监督最有穿透力。开门接受监督,要敢于“亮家底”。公开经费使用明细,让每一分钱都晒在阳光下;公示权力运行流程,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建立“作风观察员”制度,邀请群众全程参与督查整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干部主动把自己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既能及时纠偏防错,更能赢得群众信任。这种“双向奔赴”,才能让作风建设形成“群众点题、干部答题、社会评题”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