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开学前三天,我的讲台“升级”了

王明在开学前三天,接到了一个让他有点懵的电话。“王老师吗?新学期安排有点变动,您准备一下,来教七年级的语文。”电话这头,

王明在开学前三天,接到了一个让他有点懵的电话。

“王老师吗?新学期安排有点变动,您准备一下,来教七年级的语文。”

电话这头,王明愣了好几秒。他过去六年都在南方某市的一所小学教语文,天天和“a、o、e”以及孩子们的橡皮擦打交道。七年级?那意味着文言文和议论文。他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我的教案全用不上了。

变化并非毫无征兆。上学期末,学校开会就提过,市里出了新政策,鼓励有中学教师资格证的老师申请“跨学段”调动。领导当时在会上给大家分析形势,说小学入学人数在降,初中马上要迎来高峰,“未来几年,小学老师可能会多出来。”

王明是主动报名的其中一个。原因有点私心——在小学当班主任,杂事实在是太多了。从催缴医保到防溺水安全教育,从调解孩子矛盾到回应家长各种询问,他感觉自己像个“全能管家”,真正花在教学上的精力反而被挤占了不少。“换个环境,或许能喘口气?”他这么想着,就填了表。

但整个暑假都没消息,他以为这事儿黄了。直到那个开学前三天突然到来的电话,把他打了个措手不及。

和王明有类似经历的老师,今年不少。在山东某个城市,一位更年轻的老师是在开学前一周被校长直接点名的。她试着在电话里问“能不能不去”,得到的回答是四个字:“工作需要。”

大家私下里聊,都觉得这事儿跟人口变化有关系。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出生的那批孩子,今年正好上初中,人数一下子涨了不少。而后面几年出生的孩子,数量又慢慢降下来了。压力就这样从小学传递到了初中。

用一位老师的话说:“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头上了。”

从“坐端正”到“请坐好”

仓促上阵,挑战是真不小。

在小学,王明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课堂口令。“小眼睛,看黑板!”“一二三,坐坐好!”孩子们会齐刷刷地响应。到了初中,他差点脱口而出,又硬生生咽了回去。他提醒自己:对面是半大的少年了,再用这种哄小孩的语气,怕是要被他们在底下偷偷笑话。

他拿到崭新的七年级语文课本,翻到第一篇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心里有点打鼓。那些“之乎者也”的用法,自己大学毕业后就再没深究过。为了备好一节课,他得花好几个晚上查资料、看教学视频,把忘掉的知识点一点点捡回来。

一位从小学调到初中教数学的老师小鱼,压力更大。她发现办公室电脑里有近十年的中考卷,顺手拿出自己当年考过的那份来做,结果最后一道压轴题没解出来。“当时冷汗就下来了,”她说,“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学生?”那几天,她熬夜刷题成了常态。

除了教学内容的跨越,课堂氛围也完全不同。小学课堂热闹,孩子们举手积极,有点啥事儿都乐意跟老师说。初中课堂则安静许多,学生们更内敛,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下面可能是一片沉默。王明得学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和互动。

“铁饭碗”里的新思量

面对“跨学段”调动,大多数小学老师的选择是观望或者不愿意。

原因很实际:初中通常有早晚自习,老师在校时间更长;中考的升学压力摆在那儿,比小学阶段大得多。而且,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小学的教学节奏和模式,不想轻易跳出舒适区。

像王明这样主动选择的,算是少数。他苦笑着说,主要是想逃离小学班主任那种“事无巨细”的疲惫感。“感觉自己像个陀螺,从早转到晚,回家连话都不想说了。”

这两年,关于“教师过剩”的讨论时不时就能听到。一些老师开始未雨绸缪,考虑提升学历或者寻找其他出路。但也有人相对淡定,尤其是有编制的老师,觉得即便岗位调整,也总会有安排。

那位从小学调到初中已一年的老师,经历了最初的焦虑和不适后,现在反而找到了一点新的成就感。“虽然累,但能跟学生在更深的知识层面交流,看到他们思维成长,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对于王明来说,新学期才刚刚开始。他还在适应新的角色、新的教材和新的学生。他不知道这条路最终会通向哪里,但眼下,他得先把下周要讲的《世说新语》两则备好。

“走一步看一步吧,”他说,“就当是给自己职业道路多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