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外高校分享第181期:哥德堡大学-免申请费+高奖学金,这所欧洲名校为何被中国学生忽视?

从南京到哥德堡,直线距离达八千公里,坐飞机得转两次机,且行李限重二十三公斤,我将考研未成功后的所有不甘心都装入这个箱子,

从南京到哥德堡,直线距离达八千公里,坐飞机得转两次机,且行李限重二十三公斤,我将考研未成功后的所有不甘心都装入这个箱子,在斯堪的纳维亚带寒意的雾气中降落,那时我完全没想到,往后两年的硕士生活,会如瑞典的夏天般短暂却格外耀眼。

国内双非本科,平均分八十四分,无论文且未交换,履历平平,我本只敢观望热门英硕,却在留学中介角落看到哥德堡大学全球研究硕士项目:免申请费、学费较低,奖学金可覆盖百分之七十五,抱着试试的心态递交材料,三个月后,Offer与奖学金一同入邮箱,彼时北欧不再仅是极光和IKEA,它成为我人生的备用计划A。

申请流程

瑞典的申请系统叫UniversityAdmissions,是个统一的平台,最多能填四个志愿,

语言成绩只认雅思,总分六点五无小分要求,比英美友好。

重点就在于动机信,得在五百字以内把“为啥选全球研究、你能贡献些啥”给说清楚,我把自己搞社区志愿者的经历写成了“微观层面的全球治理”,还真就成功把招生官给打动。

得把时间线记好:十月十五号就开启,一月十五号就截止,三月二十九号就出成绩榜,

奖学金只有一档,学费减免加每月九千克朗生活补助,一共发百分之十的国际生,越早申请越有利。

我赶在第一批递交材料,总算是把一年的总成本给砍到了九万瑞典克朗一年,差不多折合六万人民币,比国内三本专硕还划算。

学习节奏

项目每年招三十五个人,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教室是把十八世纪的老医院改造成的,落地窗朝着海港,

老师记住每个人的名字,课前咖啡随意聊,

课程分模块,理论两周,案例两周,项目两周,最后一周presentation。

我曾经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拆解成二十个指标,跑到码头去检测空气质量;还给市政府撰写政策简报,分数是市政官和教授一同评定出来的。

大半夜两点待在图书馆剪数据那是稀松平常的事,可凌晨三点还能跑去海边看极光,然后再回实验室接着弄回归,这种“又苦又乐”在国内可压根儿没体验过。

师生之间互动就跟同事一样,教授还叫咱们去他家吃瑞典肉丸,顺带着聊聊论文框架,反馈肯定一天内就回,完全不存在那种“看了消息不回应”的事儿。

生活成本

哥德堡房租分三档:学生宿舍四千五,合租公寓五千五,单人公寓七千。

我抽中宿舍,二十平独立卫浴,公用厨房,月租折合人民币三千三。

交通学生票每个月是580克朗,公交、电车、地铁这些都涵盖在里面,全城到处都是自行车道,买的二手捷安特花了800克朗,骑了两年都没坏。

学校食堂午餐六十五克朗,外食一份意面一百二,自己做饭一周花二百五,瑞典肉、三文鱼比国内便宜。

学生折扣那可是个悄悄存在的实惠,看电影票能打个七折;逛博物馆都不用掏钱;健身房的年卡才一千二,就连在ICA超市结账刷学生证还能返个百分之五。

两年下来,每个月花掉五千五人民币,比在上海读本科还要少,

毕业出路

全球研究班三十五人,毕业去向三条路,

第一条读博,五个同学全奖去了奥斯陆、乌普萨拉,瑞典本科成绩C就能申博士,导师主动问我要不要留下来。

第二条回国,三个进深圳国际学校,两个进互联网大厂ESG部门,北欧学历+英语授课是加分项。

第三条留瑞,凭借十二个月找工作签证,我留下做移民政策咨询,税前月薪三万八克朗。

瑞典工签新政策来:硕士毕业就能直接去申请两年的求职签,只要工资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就能转成永居,而且不需要雇主来担保。

校友群里,去年有位上海的学姐进了H&M全球总部,干的是可持续供应链这一块,起薪有四万五,两年就拿到永居,哥德堡那小房子贷款的利率才百分之一点九,比国内公积金还低。

北欧不是天堂,但给普通人一条可复制的上升通道。

总结,

回望那段日子,最怀念的不是极光,也不是Fika,而是被当成“潜力股”认真对待的感觉。

教授大晚上还回邮件,市政官老认真地听咱学生提意见,宿舍前台还记着我生日,

哥德堡大学把教育弄成一桩公平的交易:你出把力气,它就回赠机会,

国内双非的标签,在瑞典海面被轻轻撕掉,取而代之的是“全球研究者”的新身份。

要是你也在考研和留学这事儿上犯嘀咕,别把自己的背景当成迈不过去的坎儿,北欧那股风,能吹动所有有勇气去闯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