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资治通鉴》:秦朝灭亡的导火索,竟是一群农民的无心之举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公元前209年秋,七月,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在阳城,有个叫陈胜的汉子,还有阳夏的吴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公元前209年秋,七月,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在阳城,有个叫陈胜的汉子,还有阳夏的吴广,他们的人生轨迹即将在蕲这个地方发生巨变。

当时,朝廷征发贫苦百姓去戍守渔阳,有九百人被集中在大泽乡。

陈胜和吴广都成了这支队伍的屯长。

他们一路跋涉,满心期待能顺利完成任务。

可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道路被冲得泥泞不堪,根本无法通行。

陈胜和吴广心里犯起了嘀咕,照这样下去,肯定没办法按时到达渔阳。

而按照大秦的律法,延误期限可是要掉脑袋的。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满是忧虑。

他们深知,老百姓心里早就对朝廷的苛政怨声载道。

于是,陈胜一咬牙,和吴广商量后,决定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们找机会杀了押送他们的将尉,然后召集大家说:“各位兄弟,咱们现在延误期限,按律法都得被砍头。就算不被砍头,去戍守边疆,十有六七也得死。咱们这些壮士,不死也就罢了,要是死,就得死出个名堂来!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是贵族的吗?”

众人听了,心里那股压抑已久的怒火瞬间被点燃,纷纷响应。

为了凝聚人心,他们还谎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搭起高台,歃血为盟,打出“大楚”的旗号。

陈胜站出来,大声宣布自己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就这样,在大泽乡这片土地上,一场改变历史的起义拉开了帷幕,陈胜、吴广带领着众人,向着那黑暗的统治,发出了愤怒的怒吼。

1、秦亡导火索

谁能想到,秦朝灭亡的导火索,竟是区区九百人揭竿而起。

这巨大的力量反差,就像一场奇妙的魔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进程神秘莫测,充满了无限可能,而这恰恰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

陈涉、吴广,不过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匹夫,可他们一发难,天下人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纷纷响应。

引爆了一场摧枯拉朽的超级飓风,让曾经无比雄伟的秦帝国大厦瞬间崩塌。

其实啊,每个时代都不缺这样的“赌徒”英雄,他们在灭亡和富贵之间,毫不犹豫地用生命下注,就为了搏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们诈称公子扶苏和项燕,项燕是大泽乡所在故国楚的贵族,扶苏则是秦朝皇室,按说这两人不可能站在一起。

但陈涉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拉拢各方势力,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起向秦二世的暴政发出愤怒的吼声。

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2、改朝换代的“进化史”

看秦末那场大乱子,会发现好多有意思的事儿。

就说扶苏吧,本以为他的旗帜能一呼百应,结果号召力差得离谱。

这就使得陈涉他们发起的暴动,没局限在“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或者“只换皇帝、不换法统”的小打小闹里,而是直接奔着改朝换代去了,秦朝的国运就这么戛然而止。

其实啊,陈涉还有后来的项羽、刘邦,刚开始搞暴动的时候,压根儿没想着改朝换代,满脑子都是复辟旧制。

他们推举楚国贵族当起义领袖,就是想恢复以前的旧秩序。

最让人惊掉下巴的是项羽,灭了秦之后,他以绝对领袖的身份,把自己和下属一股脑儿全封了王,压根儿没想过当皇帝,也没明确自己天下共主的地位。

在政治上那叫一个幼稚。

不过呢,刘邦可不一样。

他一路摸爬滚打,最后坐上了皇帝宝座,完成了从造反到改朝换代的完整流程。

这就给后世造反的人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其他人造反都不再想着复辟旧制,而是直接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品牌。

为啥呢?

因为刘邦已经蹚出了一条成功路,照着走就行。

这也说明,历史就是在不断摸索和总结中前进的,前人的经验教训,总能给后人提供宝贵的借鉴。

3、被历史多维度认可的“反抗符号”

陈涉揭竿而起这事儿,在历史长河里那可是相当耀眼,罕见地得到了历代主流历史学家的认可,这认可还来自不同角度,挺有意思。

在儒家系统里,陈涉简直成了实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伟大学说的代表人物。

司马迁也挺有远见,把陈涉列入“世家”,这在当时可是相当高的待遇。

明代思想家李贽更直接,在《藏书》里把陈涉列入了帝王排行榜,还称他为“匹夫首倡”,这评价,简直把陈涉抬到了很高的位置。

毛更是不客气,词里“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对陈涉那是满满的赞赏。

其实啊,儒家系统这么精心挑选陈涉,把他当作唯一的人民反抗合法性代表,是有小心思的。

他们把陈涉当成战略力量和思想武器,用来约束和威胁那些不听话的皇帝。

就像秦始皇、陈涉,都成了历史上被树立的榜样或典型,一个代表强权,一个代表反抗,历史就这么在各种力量的交织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