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还在为 B-21 “突袭者” 隐身轰炸机的首飞沾沾自喜时,中国西部某机场一架翼展达 42 米的巨型飞翼隐身无人机已经悄然升空 —— 这个庞然大物的尺寸甚至超过了美军的 B-21 轰炸机,标志着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实现了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美媒战区网最新曝光的卫星图像和航空观察信息,这款代号 “GJ-x” 的超级无人机采用典型的隐身飞翼布局,整体造型犹如一只巨大的黑色蝙蝠。其 42 米的翼展甚至超过了美国 B-21 轰炸机(约 40 米),最大起飞重量预计达到 50-80 吨,足以媲美中型有人驾驶轰炸机。
更令人震撼的是其性能参数:15 吨的弹舱容量意味着它可以携带多枚精确制导炸弹或巡航导弹;超过 1 万公里的航程使其具备跨洲际作战能力;而采用的涡扇 - 18 发动机(疑似基于运 - 20 运输机使用的涡扇 - 18 改进型)为其提供了充沛的动力保障。这些数据组合在一起,勾勒出的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级隐身无人作战平台。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GJ-x” 的出现彻底改写了空中作战规则。与传统有人驾驶飞机相比,这种巨型无人机可以执行更长时间的战斗值班任务(24 小时以上),承担更高风险的作战任务,且无需担心飞行员伤亡问题。它既可以单独执行侦察、打击任务,也可以与有人驾驶战机(如歼 - 20)组成 “忠诚僚机” 编队,在前方充当感知节点和武器平台。
美国网友的感叹并非没有道理。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确实正在实现 “弯道超车”。回想 2011 年,当美国 X-47B 无人机首飞时,中国还只有一些中小型侦察无人机。而如今,从攻击 - 11 到无侦 - 8,再到现在的 “GJ-x”,中国已经构建起全世界最完整的无人机谱系,覆盖了从战术到战略各个层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GJ-x” 的隐身能力。飞翼布局本身就有很好的隐身特性,再加上中国在隐身材料方面的突破(如新型吸波涂料和结构隐身技术),使得这款无人机可能具有比 B-2、B-21 更低的雷达反射截面积。这意味着它能够穿透现代防空系统,对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这款无人机的出现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亚太地区,美国一直在建设所谓的 “第一岛链” 封锁体系,而 “GJ-x” 的超远航程和隐身能力恰恰是突破这种封锁的利器。它可以从中国本土基地起飞,覆盖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甚至能够前出至第二岛链关键节点(如关岛)。
与传统的轰炸机不同,这种大型隐身无人机的作战使用更加灵活。它既可以执行常规打击任务,也能承担核威慑值班;既能在高强度冲突中充当 “先锋”,也可以在和平时期实施战略侦察。更重要的是,其相对较低的使用成本使得大规模部署成为可能。
有分析认为,“GJ-x” 可能只是中国新一代空中作战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它很可能与轰 - 20 隐身轰炸机、歼 - 20 战斗机以及各种类型的无人机组成 “系统家族”,构建起全球最先进的空中作战体系。这种体系化优势远比单一装备的性能突破更加可怕。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在无人机研发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美国,特别是在高端作战无人机方面。现在全球十大无人机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这个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回望历史,从 2011 年歼 - 20 首飞打破美国隐身战机垄断,到如今 “GJ-x” 超越美国最新型轰炸机的尺寸指标,中国航空工业用短短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程。这种发展速度背后,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今世界空中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人工智能、自主决策等技术的成熟,无人作战平台正在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意味着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获得了重要的战略筹码。
正如一位美国网友所说:“中国这是要一飞冲天啊”。当美国人还在争论军费预算和项目延期时,中国人已经默默造出了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这个世界,从来不会等待犹豫不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