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与公众记忆的博弈,在虞书欣近乎断更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悄然上演。
10月6日,虞书欣工作室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中秋祝福:“花好月圆夜,祝大家中秋快乐哦~”,并配上了虞书欣的美图。这条看似普通的节日问候,成为了她沉寂近一个月后的首次“试探性复出”。
而虞书欣本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依旧保持沉默。据媒体统计,她整个九月仅转发了六条微博,未见任何原创内容。进入十月,更是只转发过一条。这种异常的低调与她以往爱分享生活点滴的“鲜活人设”形成强烈反差。
中秋本是明星与粉丝互动的重要时刻,虞书欣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静默姿态。
对比鲜明的画面出现了:工作室积极送上节日问候,而虞书欣本人账号则一片寂静。
这种“只工作不营业”的状态,在舆论风波尚未平息的当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工作室9月30日发布的十月行程图——超话里明确写着“本月无公开活动”,仅有的安排是配音和录音工作。
这对于一位当红小花来说极不寻常,与她昔日高频曝光的形象大相径庭。
虞书欣的沉默并非空穴来风。8月中旬起,她接连陷入多重舆论风波。
在公共层面,虞书欣家族企业被指涉及国资交易异常,0.34%的税负率被质疑涉嫌违规。
在个人层面,演员张昊玥直接@虞书欣账号,控诉其在2016年《一年级·毕业季》节目中的“盘丝洞蜘蛛精”等言语侮辱及孤立行为致其抑郁退圈。
这些指控已超越寻常的娱乐八卦,涉及国资流失、税务合规、职场伦理等公共议题。
商业世界对此反应迅速。多个品牌方已采取行动与她切割:优酸乳删除了她的宣传内容,酵色终止了代言合作,自然堂则取消了原定的七夕直播活动。
天梭代言被传取消,央媒删除其单人视频,显示商业版图出现裂痕。
沉默的代价正在以数字形式显现。
截至2025年10月8日,虞书欣全平台累计掉粉量已突破200万大关。细看时间线,风暴从9月中旬开始发酵:短短20天内,其社交账号粉丝数从2413.8万骤降至2276.2万,净流失137.6万。
即便粉丝基数仍维持在2300万以上,但中秋假期后单日掉粉仍超4万,连带工作室也流失2.6万粉丝。
这波“脱粉潮”的持续性,显然已超出普通舆论震荡的范畴。
有网友犀利评论:“第一次见艺人可以清空词条!默默子一直不回应啊还清词条啥意思,给保住了啊”。
更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就是想各种试探,赌我们时间久了就淡忘了。”
值得玩味的是工作室的应对策略——积极起诉56名网络用户的侮辱诽谤行为并获道歉赔偿,却对国资争议与霸凌指控保持沉默。
这种 “法律重拳出击,舆论缄默不言”的方式,折射出当下明星团队应对危机的典型思路:通过法律手段捍卫名誉,却回避涉及更复杂背景的实质性质疑。
支持者赞赏这种“避免自证陷阱”的智慧,认为无实质证据的指控无需回应。
反对者则指责其回避公共监督责任。
合作演员李奕臻在直播中力挺虞书欣,强调“网络评价不可轻信”,呼吁公众“亲自了解而非随大流评判”。
但公众的质疑并未消散。
影视项目同样出现波动——《一念江南》因“不可抗力”暂缓拍摄,《双轨》虽发布海报却被指转移舆论焦点。
虞书欣的待播剧《双轨》《灿如繁星》虽过审,但舆情风险恐影响播出效果。
有媒体直言批评:“虞书欣该给公众一个交代,聚光灯不能只找名利,不照责任。”这句话戳中了许多网友的心声——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公众人物既凭借关注度获利,就有责任在争议面前给出坦诚回应[citation:]。
极目新闻此前的评论也指出:摆在虞书欣面前的,只有一条出路。如果错了就坦然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给舆论一个尊重,给粉丝一个交代。
如果自己没错,及时说明情况,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虞书欣的困境,本质是流量时代公共人物责任边界的界定难题。当明星的商业价值日益依赖“人设”维系,其关联的家族企业、个人历史乃至社会价值观表达,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审视的焦点。
这场“安静实验”的背后,200万粉丝的离去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一场关于“公众人物责任边界”的拷问。
当合作方试图以“亲自相处”为由缓和舆论时,公众更期待的或许是当事人亲自站出来,用行动证明“值得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