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来沪发现,这10大零食才是王炸,比小吃更好吃

道光年间,上海还是靠沙船吃饭的渔村,船工们光着膀子扛漕粮,汗珠子砸在黄浦江里没个响。1843 年开埠那天,洋人的火轮船一

道光年间,上海还是靠沙船吃饭的渔村,

船工们光着膀子扛漕粮,汗珠子砸在黄浦江里没个响。

1843 年开埠那天,洋人的火轮船一靠岸,

老少爷们才知道世道要变,

后来小刀会占了县城,租界里却还在卖鸦片,两种日子隔条马路,像两锅煮不熟的粥。

石库门的门框比别家宽半尺,不是为了体面,是苏北来的裁缝能把缝纫机推进去。

弄堂里卖梨膏糖的喊得比戏班响,

隔壁宁波娘姨晒的咸鱼能飘三层楼,倒比什么同乡会都亲。

本帮菜里浓油赤酱,其实是码头力夫要的实在,

一块红烧肉能顶半天力气,哪来那么多讲究。

商务印书馆 1897 年开在福州路,印《辞源》的铅字比铜钱还厚。

鲁迅在北四川路写文章,隔壁就是卖阳春面的摊子,面汤热气能飘进窗棂。

后来多少人来上海讨生活,口音杂得像一锅大杂烩,可偏偏就拧成了一股劲,

这城市从来不是靠哪个人撑着,是无数小人物的日子叠出来的。

今天,小汐跟诸位聊聊上海的十大零食……

七宝方糕

诞生于宋时,与范仲淹的“冻粥苦读”典故紧密相关。

其同窗石海卿仿照冻粥制法,用糯米粉制成“白软糕”相赠,

助其读书,后得名“方糕”,寓意“高升”。

如今七宝老街的“方糕”店,仍保留着宋代传下来的糯米皮包甜馅技法,

咬一口,甜糯不粘牙,豆沙馅甜得“恰到好处”,

像极了上海人说的“糯嗒嗒、甜津津”,外地人来打卡必吃,图个“步步高”的好彩头。

这糕不仅好吃,更藏着七宝人的民俗魂。

过去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蒸方糕,孩子们围坐“幢糕”(方言,指蒸糕),

热气腾腾里藏着“年胜年”的祈愿。

一捏酥

上海高桥“四大名点”里的老灵光。

它起源于吴淞口军粮,明清时士兵将潮湿米粉麦粉捏成团充饥,

后经糕点师改良,加入芝麻、桃仁,用猪油搓擦成团,

木模一压,留五个手指印,便成了这“一捏酥”。

老早高桥人夏熟后炒麦粉拌糖吃,叫“吃炒麦粉”,

这酥儿正好合了这习俗,又比炒麦粉嗲,入口松如雪絮,酥如霜花,甜而不腻,

老人小孩都爱,老上海人过年也要买几盒,图个“酥酥年年”的好口彩。

如今,高桥松饼、薄脆、一捏酥并称“三绝”。

游客到高桥,必要寻一捏酥尝尝。

老食客说,这酥儿要“一捏成团,松散不开”,

咬开是芝麻香、桃仁香,混着玫瑰香,甜得清爽。

城隍庙五香豆

这口咸甜酥脆的“冰糖奶油豆”诞生于1930年代,由扬中商人郭瀛洲首创。

他蹲在煤球炉边反复试验,用浙江余姚的“三白蚕豆”作底,

加进口香精、糖精与桂皮八角,煮出表面盐霜似雪的豆子,

乾隆下江南时连赞“香香香香香”的传说,就此化作“五香”之名。

这豆子不单是零食,

老辈人说,“不吃五香豆,等于呒没来过上海”,春节庙会里,豆香混着人声,

是城隍庙最浓的烟火气。

制作讲究“三泡三晒”,火候要恰到好处,豆芯软糯如脂,外壳酥脆带劲,咸中透甜,越嚼越香。

如今它已是“中华老字号”,年销超32亿,连柬埔寨亲王都点名要尝。

咬开一粒,咸鲜先冲舌尖,甜香随后漫开,最后是豆香回甘,

像极了上海滩的百年故事,外头硬铮,内里绵长,越品越有味道。

高桥薄脆

诞生于光绪年间,藏着段比酥皮还薄的情事。

镇上李家姑娘与徐姓商人私定终身,却被棒打鸳鸯。

姑娘悲愤之下将面团反复擀压,

直擀至薄如蝉翼,撒上芝麻入炉烘烤,咬一口“咔嚓”作响,脆得像那没结果的情缘。

如今这薄脆成了高桥“四大名点”之一,

连老上海人都说:“侬要是没吃过高桥薄脆,就算没到过高桥!”

薄脆的讲究全在“薄”字,

面团需擀至1.5毫米厚,金属圆筒一压一斩,圆如铜钿,芝麻粒粒分明。

烘烤时炉温要控在250℃,两分钟翻个身,出炉时乳黄透亮,

咬开“沙沙”落屑,甜中带点猪油香,像极了高桥人骨子里的实在与精致。

每逢中秋,高桥人家必备薄脆配松糕,

取“酥脆团圆”的口彩,外地游客更是拎着竹篮装满薄脆当伴手礼,连第一食品商店都常卖断货。

叶榭软糕

始于明万历元年,施隆茂在黄浦江边的叶榭镇创制,至今四百余年。

这糕点因船民需求而生,

当年水运繁忙,船民短暂停靠,需易带不坏的点心,施家便用当地松江大米,

经七日浸水发酵、石臼舂粉、筛粉三遍,掺入猪油豆沙、

枣仁红绿丝,垫荷叶蒸制,成糕松软香甜,肥而不腻,夏日加薄荷更清凉。

老上海俗谚说“浦南点心三件宝,亭林馒头张泽饺,叶榭软糕呱呱叫”,

这“呱呱叫”的软糕,如今已是上海市非遗,2021年还上了进博会,成了“上海味道”的代表。

当地民风里,重阳节必做“重阳糕”,叶榭软糕便是其中一种,寓意“百事俱高”。

平日里,松江人走亲访友爱带它当伴手礼,

咬一口,米香混着甜糯,四百年风味都在舌尖。

金泽状元糕

清同治年间诞生于青浦金泽,

原名“上元糕”,因“上”与“状”音同,渐成“状元糕”。

传说有秀才赴考携母制糕,中榜后此糕被奉为“吉利点心”,

考生皆效仿,图个“步步高中”的彩头。

每逢正月十五上元灯会,金泽人通宵赏灯,必携此糕作夜宵,

火炙后的糕片金黄酥脆,“咔嚓”一声入口,松脆化渣,甜中带香,既应景又顶饱。

如今,这糕点已列青浦非遗,

成了香汛、庙会上的“硬通货”,外地人来打卡,总要捎上几盒当伴手礼。

制糕讲究“石舂细粉、木炭烘炙”,米要选精白粳米掺糯米,

浸水晾干后舂成细粉,加松子、白糖拌匀,压片后文火慢烤,片片金黄方成。

口感“薄、香、脆、甜”,咬一口“咔嚓”响,甜而不腻,还带点助消化的功效。

高桥松饼

光绪二十六年,高桥镇大户赵小其败落,其妻为谋生计,

将自家塌饼改良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

这饼皮薄如蝉翼,层叠起酥,入口即化,因“松脆胜雪”被唤作“松饼”。

制作时,每道工序都藏着“火要匀、皮要薄”的诀窍,

连烤箱温度都精确到160℃到200℃,烤出金黄酥皮泛着油香,

咬开能数出十二层酥皮,豆沙馅甜而不腻,像极了老上海人的“甜头”。

旧时婚嫁,娘家要送“松饼担”,一担十二盒,取“月月团圆”之意;

清明祭祖,松饼是必备供品,寓意“子孙绵延”。

细沙是崇明赤豆熬的,枣泥要山东大枣,甜得扎实!”

这饼的甜,甜得有来历,猪油要板油,水要井水,

连桂花都要秋季现采,糖量减三分,甜得清爽不齁。

更妙的是冷食不硬,放两日仍酥得掉渣,

配壶龙井,是弄堂里的“老辰光”味道,也是游客拎回家的“上海味道”。

大白兔奶糖

侬晓得伐?

它的前身是1943年爱皮西糖果厂的“ABC米老鼠糖”,后来因“崇洋媚外”被换成了白兔形象。

这兔子可大有来头,

吴地人自古爱兔,月宫玉兔、兔儿爷都是祥瑞象征,白兔更稀罕。

如今,它不仅是零嘴,更是上海文化的“活化石”,

嚼着奶香,嚼得出弄堂里的烟火气。领导人拿它当国礼送尼克松,甜得有排面!

别看它普通,门道可不少。

经典原味裹着糯米纸,奶香浓得化不开,甜得恰到好处,像极了上海人的“适意”。

从伊拉克战争分给孩童的慰藉,到奥运会冠军的爱情纽带,

它早已跳出零食筐,成了中国人情味的载体,

甜,但甜得有故事,甜得有温度。

薄荷糕

老底子叫“雪糕”,清乾隆年间《调鼎集》里就记着它的做法。

南宋绍兴年间,临安茶肆掌柜娘子从游方僧人处学来方子,

薄荷叶碾碎拌米粉,蒸出的糕团青莹莹、凉津津,配龙井茶最是消暑。

到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带回暹罗薄荷,

与本土品种杂交出更浓香的新叶,御厨加了糖渍桂花,

用缠枝莲纹锡模压出花样,成了宫里的“闵糕”。

端午时,糕面印五毒纹,取“清凉克热毒”的吉意,连万历皇帝批奏折都要搁块在案头。

如今上海老字号里,薄荷糕仍是夏日顶流。

沈大成用“三蒸三晾”法,糯米粉晒足九次,蒸时笼盖垫松针保香,入口“甜而不腻,凉得透心”。

苏州六月茹素时,薄荷糕是“辛斋”必备;

上海人过年茶几上,它和条头糕、双酿团并称“糕团三杰”。

更妙的是,它还能当“文思糕”——考生分赠同窗后得中,传为美谈。

梨膏糖

唐时魏征为母熬制止咳梨膏的典故流传至今。

清咸丰五年,老城隍庙“朱品斋”首开其店,后合“永生堂”“德甡堂”成上海梨膏糖厂。

紫铜锅古法熬制,雪梨、川贝等十余味中药入糖,

分甜酥不腻的品尝型与止咳化痰的药物型,

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甜如蜜、松而酥,药食同源。

老上海弄堂里,“文卖”边熬边说小道新闻,“武卖”唱“小热昏”引客。

如今,它不仅是冬日暖喉的甜蜜秘方,

更化身咖啡厅里的新潮甜品,融巧克力、坚果风味,成年轻人打卡的“沪味符号”。

一块糖,藏百草精粹,连古今烟火,甜润间尽是上海人的生活智慧,

药不苦口,甜能疗心。

小汐说完这些零嘴,诸位可能要问,上海人图什么呢?

图的就是这点甜头。

七宝方糕的糯,梨膏糖的润,大白兔的香,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

可日子不就是这点滋味叠着那点滋味?

就像石库门里裁缝的针脚,一针一线,密密匝匝,

把五湖四海的酸甜苦辣,都缝进了这座城的肌理。

今日的上海,

高楼背后还是那口灶火,尝的不是零食,是过日子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