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太阳永不落山的国家并非是英国,而是法国——这一仿佛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现实情况,却在21世纪成为了独特的地缘政治奇观。
法国本土虽蜷缩于西欧一隅,但凭借13块散布全球的海外领土,它每天24小时都沐浴在“法兰西阳光”之下。

这不是浪漫想象,而是赤裸裸的战略布局,在全球殖民帝国纷纷解体的浪潮之中,法国为何能够逆势而为之,将如此广袤无垠的海外疆域予以保留呢?
这背后远不止历史惯性那么简单,法国目前拥有5个海外省、5个海外集体、2个特殊地位领地和1块无常住人口的南方领地,总面积约11.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土面积的17%,而其专属经济区更高达116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量的近10%。

这些领土横跨四大洋,从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到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从印度洋的留尼汪到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星罗棋布。
你以为这是殖民残余,其实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后殖民治理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这些地方没有如同阿尔及利亚那般,引发起独立战争呢?答案藏在法国独特的“同化”理念中。

二战后英帝国决定“分家”之际,法国推行“法兰西共同体”并未积极地去推动殖民地走向独立,而是妄图将这些区域纳入自身的体制之中。1946年的宪法把海外殖民地改称为“海外省”,给予它们与本土相同的法律地位。
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曾指出:“法国从不会承认‘殖民地’,而仅仅承认‘还未完全实现法兰西化的省份’。

这种意识形态的运作,使得独立的诉求被“平等公民权”这样的论述所弱化。当别人在谈“去殖民”,法国在谈“全民公投留法”。你会选择福利保障还是国旗更换,法律机制更是牢不可破,法国宪法第72条明确规定,海外领土可通过公投改变地位,但是程序极其严苛。
例如在2018年以及2021年,于新喀里多尼亚所举行的三次公投当中,支持留法的比例分别是56.7%、53.3%以及96.5%(最后一次由于亲独立派进行抵制,所以数据失真),不过即便大部分人都想要离开,法国议会依旧掌握着最终的批准权力。

巴黎政治学院教授克里斯蒂安·勒克斯着重指出:“宪法架构,使得脱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除非巴黎方面主动放弃掌控。这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制度的锁链。
如果某地真投票独立法国真会放手吗,想想它的战略利益再说,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每年发射十余次阿丽亚娜火箭,这占据了欧洲航天发射的100%;克尔格伦群岛,守护着南印度洋航道;留尼汪岛,是法国在非洲之角的军事支点。

更关键的是,这些领土为法国锁定了全球116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其中蕴藏着稀土、钴以及锰结核等战略矿产。据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在2023年的报告中表明,其于海外海域所蕴藏的深海矿产的价值,预估已然超过2万亿美元。
法国不是舍不得旧帝国,而是离不开新资源。当你在刷手机的时候,或许正通过某种方式利用着法国海外领海所开采出来的那些稀有金属呢。

民意也站在了法国这边。2023年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民调显示,78%的海外领土居民,支持维持现状,尤其看重欧盟公民身份,以及免费医疗、教育补贴和养老金体系。马提尼克一位渔民坦言:“独立,谁给我们付退休金,”文化认同可以多元,但支票必须欧元。
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甘愿被“同化”,还是只是理性计算下的最优选择,你愿意为身份认同放弃每月1200欧元的补贴吗?

在我看来法国的海外领土模式,并非是殖民怀旧,而是一种很巧妙的“治理转化”——把帝国遗产包装成现代福利国家的一种延伸。
它没有去复制英国的那种“自治领”的路径,与此同时也没有学习荷兰的“王国联邦”模式,而是极为精心地打造出了一套“内部帝国”的体系:本土方面拿出资金,海外则提供土地;在巴黎掌控着权力的同时,地方也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利益。

这种模式高度依赖法国财政的输血(每年超百亿欧元),且深深植根于法兰西共和的意识形态,注定无法被美国所复制,不过却为一些小国提供了“非独立但却高度自治”的第三条道路。
如果明天法属波利尼西亚宣布独立,法国会放手吗?我的判断是:绝不会,除非其战略价值归零。因为对法国而言,这些岛屿不是负担而是21世纪的“浮动航母”与“蓝色银行”。

如果你是某法国海外领土的居民,你会选择独立还是留法?为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选择
权威数据来源:
法国国家统计局(INSEE)2024年海外领土报告
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2023年海外专属经济区资源评估》
巴黎政治学院《法兰西共同体与领土宪政》研究专刊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2023年海外民意调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数据库
声明:文章内容90%是作者原创的,少量数据、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是作者严格审核跟复核的。文章里的图片、视频素材都来源自真实素材或AI原创。文章内容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