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闵行虹桥的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正在悄然塑造上海新的产业名片。

“脑智天地”于今年6月29日在闵行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揭牌,是上海市科委支持设立的脑机接口全产业链发展的创新集聚区。
为何落子虹桥?不难解释,闵行区拥有顶尖高校和国家实验室基础科研、高水平临床研究资源、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三轮驱动优势,特别是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与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之间的“零距离”,为脑机接口技术架起了“医疗优先、场景驱动”的商业化路径。
走进“脑智天地”的创新中枢——司南脑机智能超级孵化器(以下简称“司南孵化器”),仿若步入科幻电影中的实验室:柔性电极细如发丝,脑控游戏实时对战,视觉重建助力盲人“重见光明”……这里汇聚着中国最前沿的脑机接口企业。
据介绍,司南孵化器是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闵行区与临港集团合力打造的脑机接口领域专业孵化器。
司南孵化器执行总经理高志军博士,在航天局、有源医疗器械、神经电生理领域深耕多年。他坦言:“脑机接口如果离开了临床,就是无源之水。”
从技术到临床,从孵化到产业,司南孵化器的布局扎实且前瞻:
距离司南孵化器仅300米的华山医院西院,成为产业发展的“验真场”。每年2万例神经外科手术,为脑机接口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资源。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前沿实验室主管吴泽翰的办公室电话频繁响起:“从6月份开展脑机接口患者招募,短短几个月就积累了300多位患者。”
产业生态的“内功”积淀
在临床资源的加持下,司南孵化器的“内功”积淀也愈发深厚,龙头企业在此扎堆集聚,形成了多元且互补的产业生态:
智冉医疗具备高通量柔性电极、硬件采集系统、高精度植入机器人、脑电解码与分析算法等全链条技术平台;
岩思类脑以海量人类植入式脑电活动数据为“燃料”训练脑电大模型,在《黑神话:悟空》游戏上实现了超越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性能,成为风靡社交网络的爆款视频;
微灵医疗发布全球首个专为临床研究设计的医疗级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定制平台,拥有标准化设计流程、模块化核心组件以及灵活的定制化能力,立志成为脑机接口领域的超级工厂,将加速实现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和普及。
明视脑机正在开发的即插即用视觉重建脑机融合系统,重点解决视觉信息的高效采集、处理和传输的痛点,基于“脑机双学习”的具反馈运动控制以及基于闭环大规模刺激的人工视觉重建,服务于失明或视觉严重受损的群体,提供接近自然的视觉体验。
中科院光机所的概念验证项目——“植入式视皮层柔性脑机接口”,面向视觉功能恢复、盲人康复随访与神经科学研究,构建“柔性植入电极+时序增强解码+重对齐/校准→稳定视觉解码”的标准化系统与评测套件。
……
这些企业的集聚,让司南孵化器成为“脑智天地”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核心载体。
脑机接口属于高端技术领域,技术策源与临床应用场景都是重要的驱动力。高志军表示,“司南孵化器紧密衔接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华山医院脑机接口临床转化中心和脑机接口概念验证平台,建立‘产学研医’联动、转化孵化贯通的加速培育模式,通过生态赋能,持续为企业提供‘加速度’。”
在创投基金方面,司南孵化器依托首期5亿元规模的临创司南基金,形成“投孵联动”模式,也联合未来产业基金,共同遴选、储备优质创新型企业和项目,探索通过基金等多元化路径,支持科创策源、临床转化和孵化加速。
除了宏观的生态与资金布局,司南孵化器在企业服务上也细致入微。例如,为加快某企业产品注册进程,孵化器主动协同华山医院、检测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帮助其缩短检测周期;针对柔性电极工艺难题,还积极组织企业与芯片公司、材料机构对接,推动供应链本土化,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痛点。
产业“牵引力”强
脑虎科技、阶梯医疗、博睿康、美生医疗、智冉医疗、微灵医疗,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是中国头部的脑机接口代表,它们正加速进入临床阶段,完成脑机数据采集、研发、测试等一道道环节,从而将脑机接口产品应用在患者身上,帮助他们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对脑机接口这类高研发投入、长周期、强监管的产业来说,创新孵化的“王牌”是临床资源与产业化能力的结合。
华山医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医院,其神经外科技术实力雄厚,稳居全国第一梯队。迄今为止共开展了逾20万例神经外科手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追溯发现,其神经外科于1952年建科,是卫生部重点建设临床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作为国内最主要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华山医院在我国神经外科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我国第一例脑肿瘤手术、第一例脑动脉瘤夹闭术、第一例脑干内生型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第一例自体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开放性颅脑外伤等。
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揭牌后,由华山医院牵头,国内一线脑机接口创新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创新联合体第一时间入驻司南孵化器,成为脑机接口创新链条上的发动机。
“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策略。”吴泽翰解释这套独特的临床验证体系,“第一步在术中唤醒麻醉时临时使用,验证有效性。第二步在需要长期脑电监测的患者身上短期植入,验证安全性。第三步才是长期植入。”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让很多企业受益。
“从实验室出来的东西放到手术台上是不能直接用的。”吴泽翰严肃地表示,“很多理工科背景的研发人员‘手搓’的原型机缺乏人体工学考虑。我们催着他们改了一版又一版。”
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让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
关乎上海未来产业的发展高度
源头技术、临床牵引、龙头集聚、链条齐全、载体成熟。这是一套驱动未来产业的创新“齿轮组”。
当前,脑机接口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产业加速壮大,正孕育着颠覆性突破。今年1月,上海市科委印发脑机接口行动方案,全力推动产品上市、产业链国产化与产业集聚。今年7月,国家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出台《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作为上海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脑智天地”已引进脑机接口企业十余家。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牵头的科创转化中心、华山医院牵头的上海市脑功能重塑及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相继落地,也将成为“创新核”,加快脑科学、脑机接口、神经医学等底层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为推进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闵行区、临港集团、上海国投公司、华山医院签署了共建协议。对各方来说,都恰似一场面向未来的“创业”:
其一,这是打破“传统产业路径依赖”的关键一跃。脑机接口作为颠覆性技术,有望成为新兴产业赛道中占据引领地位的新增长极;
其二,这是提升区域科创能级的战略选择。产业孵化器带来的不仅是GDP,更是顶尖科学家、高能级企业和国际创新网络的聚集地;
其三,为其他区域发展未来产业提供启示:不能盲目跟风,必须基于自身禀赋,将单点技术突破转化为产业链整体优势。
放眼全球,还不止于此。作为上海首个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这个创新“强磁场”,关乎着上海乃至中国能否在全球脑科技竞争版图中占据核心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