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南北建筑的排水兽,体现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不久前的一场大雨,让紫禁城再现千龙吐水的壮观场面。所谓的“千龙吐水”其实是故宫里一种独特的排水体系。故宫三大殿坐落在高大

不久前的一场大雨,让紫禁城再现千龙吐水的壮观场面。所谓的“千龙吐水”其实是故宫里一种独特的排水体系。

故宫三大殿坐落在高大广阔的三层汉白台基上,平日里我们或许只关注他们高高在上的雄伟壮观,然而到了某些特别的时机,我们才有机会体会其细节处的精巧。其实,故宫三大殿下的栏杆底部皆有排水的孔洞,而每根望柱地下还有个石雕“螭首”用于排水,据传三大殿共有1142个排水“螭首”,每到大雨时节,台基上的积水便会由龙口中吐出,于是“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便由此产生。而这种壮观的景象不仅使得故宫增色,更是保证了故宫三大殿无论经历多么大的暴雨都不会遭雨水浸泡而安然无事。由此足以见古代匠人的高超技巧。

其实“螭首”吐水不仅仅故宫有之,它本就是古典建筑中的传统排水体系。

称其为“螭首”是因为其形似龙头,其实它便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六,乃是蛟龙属的神秘生物,据传它没有角,却能吞江吐雨,因此吞雨避水祸这种职责便落到了它肩上了。在古代的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以及印章之上,我们常能见到它那栩栩如生的身影。在建筑中它往往被安排在台基排水口,化为排水兽守护者宅殿不受水患侵扰。

据传螭首散水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古建邺城。而后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则确定了螭首作为电鱼建筑的构建定式,但到了明代之后螭首便被限定为皇家建筑御用了。

不过在南方雨水充沛的所在也有着一种排水小能手能保护建筑在雨量充沛的季节可以不受淫雨之灾,这就是这些年来闽南地区在文创界相当受欢迎的滴水兽。

滴水兽在闽南地区,尤其是泉州相当普遍。相比于螭首皇家御用的高贵身份,滴水兽就相当亲民,走街串巷总能看到那些高卧在屋檐下色彩鲜艳,活灵活现的小“精灵”们。他们形态各异,娇俏可爱,却有着共同作用,排出积聚在屋顶上的雨水,防止雨水侵蚀建筑。

不过闽南地区的滴水兽极具异域风情,主要还是这种可爱的小兽是由清末下南洋谋生的人们从东南亚带回乡的。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清朝解除了华侨海禁,于是流落海外的商民们纷纷回国置业,带回了许多南阳风格的建筑配件如花砖、水泥、罗马柱构建筑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当地人亲切的称之为“番仔楼”,这其中最吸睛的就是屋顶排水口那一只只炫丽的神兽了,而今它亦成为闽南独特文化的代表之一。

既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间建筑魅力,又体现了闽南文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那种独有的包容性。

螭首与滴水兽,一北一南,一下一上据守在建筑之上,完全足以现中国古典建筑中实用与美观的完美兼顾的特点,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广博的大地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多样性的特色。可见华夏大地上不同地域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条件下皆能形成其独特瑰丽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