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巴基斯坦与美国战略金属公司(US Strategic Metals, USSM)签署了一项价值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旨在建立从勘探、选矿到精炼的完整稀土价值链。 这标志着巴基斯坦首次正式进入全球关键矿产贸易领域。2025年10月2日,巴基斯坦向USSM位于密苏里州的设施出口了首批稀土浓缩物样本,包括钕(Nd)和镨(Pr)等轻稀土元素,以及锑和铜精矿。

在全球供应链高度紧张的2025年,稀土元素作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和国防科技的核心原料,正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巴基斯坦,这个拥有潜在6万亿美元稀土储量的南亚国家,正通过中巴经济走廊(CPEC)吸引中国巨额投资,逐步从资源大国向加工大国转型。但随着中美地缘竞争加剧,这一合作也面临新挑战。本文基于最新数据,带你深入剖析中国在巴基斯坦稀土项目的投资布局,看看这背后的机遇与隐忧。
中巴合作的黄金机遇:稀土资源潜力巨大
巴基斯坦的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俾路支省和信德省的沿海沙滩矿床,以及北部山脉,储量丰富到足以改变全球格局。根据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GSP)的估算,这些矿藏价值高达6000亿美元,主要包含轻稀土元素如镧、铈、钕和镨,这些元素是电动汽车电池和风力涡轮机的关键成分。 而中国,作为全球稀土加工霸主(占据85%以上市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邻国伙伴。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CPEC,中国已累计向巴基斯坦投资超过650亿美元,其中矿业领域占比高达100-150亿美元。稀土相关投资虽多嵌入综合矿产项目,但估算已达20-30亿美元。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勘探和开采,还包括技术转让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巴基斯坦从单纯出口矿石转向本土加工。 这对巴基斯坦来说,是摆脱经济困境的“及时雨”——预计到2030年,稀土出口可达10亿美元/年。

中国投资并非空谈,而是落地到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中。以下是几大亮点:
1. Reko Diq铜金矿项目:这是CPEC矿业合作的典范。中国冶金科工集团(MCC)作为主要伙伴,投入约1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和选矿厂建设。虽然项目以铜和金为主,但稀土作为副产品,年产浓缩物可达5000吨。中国提供的浮选和磁选技术,让巴基斯坦初步掌握稀土提取能力。2025年,该项目已进入商业开采阶段,总价值高达500亿美元,中国份额占20%。
2. 俾路支省沿海沙滩矿床开发:聚焦独居石矿,中国北方稀土集团与GSP合作,投资约5亿美元(2023-2025年)。资金用于地质勘探设备和初步加工厂,目标是提取轻稀土元素,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等高科技领域。2024年勘探完成,2025年小规模生产启动,中国还提供了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技术。
3. Thar Coal Block-I项目:中国企业联合体(如上海电气集团)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稀土部分约2亿美元。该项目以煤炭发电为主(容量6000兆瓦),但伴生稀土提取已成为新增长点。2023年投产,2025年扩展加工链条。
4. CPEC 2.0矿产专项:2025年启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计划注入50亿美元,建立特别经济区(SEZ)和数字丝绸之路,支持稀土数字化勘探。中国外长王毅在8月会议中强调,这将推动巴基斯坦到2028年实现商业规模生产。
这些项目采用“基础设施换资源”模式:中国提供贷款、技术和设备,换取矿产优先权。这不仅提升了巴基斯坦的本土能力,还让中国锁定上游供应链。
地缘风云:中美博弈下的挑战与风险
然而,好景不长。2025年10月,巴基斯坦向美国战略金属公司(USSM)出口首批本土稀土浓缩物(价值5亿美元),标志着巴美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的深化。 这让中国警铃大作——就在同一月,中国商务部发布第61号公告,对稀土出口实施新管制,包括七种中重稀土元素的技术出口许可证要求。 虽然中国否认这是针对巴美合作的“报复”,但分析认为,这可能限制巴基斯坦使用中国设备向美国出口稀土。
此外,俾路支省的安全问题(如分离主义活动)和巴基斯坦欠中国约300亿美元的债务负担,都可能拖累项目进度。中国投资虽占巴矿业70%以上,但巴方正寻求多元化,与美国、加拿大合作建精炼厂,以减少依赖。 这反映出巴基斯坦的“平衡外交”:一边借力CPEC,一边吸引西方投资。
结语:未来前景几何?
中国在巴基斯坦稀土项目的投资,不仅是经济合作,更是地缘战略的延伸。它有望帮助巴基斯坦融入全球供应链,创造就业和外汇。但在中美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巴方需小心平衡,避免成为大国棋盘上的棋子。对于中国来说,这也是分散风险、保障供给的聪明一招。未来,随着CPEC 2.0推进,这一领域或将迎来更多惊喜——但前提是克服技术瓶颈和地缘风险。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数据来源于公开报道,如有更新,敬请关注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