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战国张仪「是魏国人」?却帮秦国骗魏国,得了很多土地

公元前328年,秦国咸阳宫的朝堂上,一个穿着魏国服饰的中年人正唾沫横飞地说着什么。秦惠王听得眼睛发亮,频频点头,而站在一

公元前328年,秦国咸阳宫的朝堂上,一个穿着魏国服饰的中年人正唾沫横飞地说着什么。秦惠王听得眼睛发亮,频频点头,而站在一旁的秦国大臣们却满脸复杂——这人叫张仪,明明是魏国人,此刻却在出主意怎么把自己的母国魏国坑得血本无归。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只是张仪“坑魏”的开始,接下来十几年里,他凭着一张利嘴,把魏国骗了一次又一次,硬生生帮秦国从魏国手里抢了上千里土地。一个魏国人,为啥要帮着外人欺负自己国家?这事儿还得从张仪的倒霉经历说起。

1. 魏国人张仪,为何一头扎进秦国怀抱?

张仪出身魏国贵族,但到他这一辈早就家道中落了。年轻时的张仪跟苏秦一起跟着鬼谷子学“纵横术”,学成后信心满满地回魏国找工作,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魏王觉得他就是个只会耍嘴皮子的穷书生,根本不搭理他。没办法,张仪只能四处游学找机会,有次去楚国宰相家做客,人家丢了玉璧,所有人都怀疑是他这个穷小子偷的,把他吊起来打了个半死。

被打得浑身是伤的张仪回到家,第一句话就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哭笑不得地说还在,张仪松了口气:“那就行,有这舌头在,我早晚能发达。”后来他听说苏秦在赵国当了大官,就去投奔,结果苏秦故意羞辱他,就是想逼他去秦国发展(因为苏秦搞“合纵”抗秦,需要有人在秦国搞“连横”配合)。张仪被激得火冒三丈,心想诸侯里也就秦国能跟赵国抗衡,于是转身就去了秦国。

这一去,秦国可捡着宝了。秦惠王早就听说过张仪的名声,见面一聊更是觉得他是个奇才,直接封他当“客卿”,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而张仪也把秦国当成了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第一个目标就瞄准了自己的母国——魏国。

2. 第一次骗魏:六百里商於之地变六里

公元前328年,张仪主动向秦惠王请命,要去魏国当“卧底”。他一到魏国,就凭着自己魏国人的身份和三寸不烂之舌,很快赢得了魏王的信任,被任命为魏国宰相。当了宰相的张仪,第一件事就是劝魏王投靠秦国。他对魏王说:“魏国夹在秦、齐、楚之间,要是不跟秦国搞好关系,哪天秦国打过来,其他国家根本来不及救。不如咱们把魏国的河西之地献给秦国,秦国肯定高兴,还会把商於之地的六百里土地送给咱们,这样一来,魏国既没了秦国的威胁,还能白白得一块好地,多划算啊!”

魏王一听,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立马答应了,还派使者跟着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结果到了秦国,张仪假装从车上摔下来受了伤,三个月不上朝。魏王还以为是自己诚意不够,竟然又把魏国的一座城池献给秦国表忠心。等张仪终于上朝了,面对魏国使者却装傻:“什么六百里商於之地?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封地啊,魏王是不是听错了?”

使者回去一汇报,魏王气得差点吐血,这才知道自己被张仪骗了。愤怒的魏王想派兵打秦国,结果被张仪早就料到,秦国联合齐国一起打魏国,魏国不仅没讨回公道,反而又丢了两座城池。第一次“骗魏”,张仪就帮秦国轻松拿下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和两座城池,秦国的势力一下就延伸到了中原。

3. 再骗魏国:拿河间之地当诱饵,连骗带打占城池

吃了大亏的魏国还没缓过劲来,张仪又开始了第二次操作。公元前313年,秦国想打齐国,但担心魏国跟齐国结盟,于是张仪又出马了。这次他还是老套路,先给魏王画大饼:“只要魏国跟齐国断交,秦国愿意把之前占领的河间之地还给魏国。”魏王有了上次的教训,本来有点犹豫,但架不住张仪的花言巧语,再加上实在想收回失地,就又一次答应了。

结果魏国跟齐国刚断交,张仪又变卦了——这次他干脆不装了,直接对魏国使者说:“河间之地是秦国将士流血打下来的,怎么可能说还就还?魏王要是想要,那就让魏国再送两座城池过来,我再帮你们说说情。”魏王这时候才彻底明白,张仪就是个“骗子”,但后悔也晚了——跟齐国断交后,魏国没了盟友,秦国想打就打。没办法,魏王只能又送了两座城池给秦国,才换来了暂时的安宁。

就这样,张仪凭着“骗术”,前前后后帮秦国从魏国手里抢了不下千里土地。魏国本来是战国初期的霸主,经张仪这么几番折腾,国力越来越弱,慢慢从一流强国变成了秦国的“提款机”。

4. 不是张仪太狠,是魏国真的“好骗”?

很多人都说张仪是“魏国叛徒”,但其实细想一下,魏国被张仪骗,真不能全怪张仪。当时的魏国早就没了霸主的底气,却还抱着“抱大腿”的想法,总想着靠牺牲土地换和平,这才给了张仪可乘之机。而且魏王耳根子软,听不进忠臣的劝告——有次张仪骗魏的时候,魏国大臣公孙衍就劝魏王:“张仪就是秦国的人,他说的话不能信!”可魏王根本不听,结果一次次上当。

还有个反常识的点:其实张仪并不是单纯地“恨魏国”,他后来还劝过魏王“事秦以安”,意思是魏国不如干脆跟秦国结盟,至少能保住国家。只不过他的方式太极端,用欺骗的手段逼着魏国就范。从张仪的角度来说,他是个纵横家,纵横家的信条就是“择主而事”,谁能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就为谁效力。秦国给了他高官厚禄和信任,他自然就为秦国卖命,至于母国魏国,在他眼里只是实现自己抱负的“跳板”而已。

5. 张仪的“骗术”,放到今天有啥启示?

虽然张仪的手段在现在看来有点“不道德”,但他的故事里藏着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做人不能像魏王那样贪小便宜吃大亏,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还有,选择比努力重要,张仪在魏国郁郁不得志,到了秦国却能大展宏图,说明找对平台很关键。

不过话说回来,张仪的“骗术”只能得逞一时,不能长久。后来张仪去世后,秦国再想靠欺骗手段对付其他国家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各国都吸取了魏国的教训。这也告诉我们,诚信才是长久之道,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靠欺骗是走不远的。

你觉得张仪是个“天才纵横家”还是“无耻叛徒”?如果当时你是魏王,你会相信张仪的话吗?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喜欢战国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关注,后面还会聊更多纵横家的精彩故事,比如苏秦怎么靠着合纵术佩六国相印,公孙衍怎么跟张仪斗智斗勇,精彩程度一点不输张仪骗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