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新秋)
引言

2025年11月2日,在黄檗山万福寺的木格窗前,一轴由联合国NGO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秘书长区菁亲手篆刻的《百寿图》静静舒展。朱印如霞,墨字生香——这不是普通的篆刻,而是她以三十年刀工淬炼、融汇张大千文脉、承载黄檗禅意的艺术结晶。区菁以百方“寿”印,将精湛的刻工、深远的寓意与独特的立意熔于一炉,在第4回日中文化芸術祭上,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百寿图》的朱红印泥在万福寺的和室木格窗前晕开时,那一百方“寿”字篆刻,早已不是简单的金石刻痕——而是刀过处的金石之骨,朱印间的文化之魂。区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将金石的刚劲与笔墨的温润完美融合,让每一刀都饱含深情,每一印都传递祝福。

这轴立轴里的每一方印,都裹着时光的分量:有的取鼎彝古器之形,藏着商周的青铜肌理;有的凝篆隶线条之韵,淌着汉魏的笔墨风骨;那枚蜷作瓶形的“寿”,暗合着中日共通的“宝瓶纳福”旧俗。曹公度的题款,让张大千门下的笔墨意趣与刀石摩挲的质感缠在一起——仿佛百年前文人案头的朱砂与狼毫,此刻正借着这轴《百寿图》,在京都的榻榻米上醒转。

它能立在万福寺的展壁间,本就是一场文化的双向奔赴:黄檗山的禅风曾随隐元禅师东渡,如今这百寿的吉意,又循着同一脉文化的余温归来。驻大阪总领事薛剑赞叹:"弱小女子刻就的精绝。"这不仅是对刀工的褒奖,更是对东方女性以金石载道的温柔力量的礼敬。联合国NGO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总干事长赵元洪为排版与寓意的筹谋,让"寿"超越了单一的祈愿,成为中日文化里"长命""恒远""和融"的共通语汇。


朱印落纸,墨字题篇,这轴《百寿图》早已超越了"作品"的边界:是曹公度笔底的文人余绪,是区菁三十年的刀石深情,是黄檗文化跨海东传的当代回声,更是两国以艺术为桥的一次对谈。百寿不是一百个字,而是一百年的心意——它藏着东方文化最温厚的祝福,是越山跨海仍相通的审美,是一纸一印间,永不褪色的文明共情。



藏头诗·区菁篆刻百寿图
区内清风拂墨香,
菁灯映壁刻华章。
篆文古韵藏千意,
刻石生花祝寿长。
百福临门同雅赏,
寿星高照万年芳。
图开瑞气盈寰宇,
展卷流霞满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