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黄仁勋千亿豪赌OpenAI

老黄又在AI圈搞大事了。就在北京时间9月23日凌晨,英伟达宣布要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共同打造总容量至少超过

老黄又在AI圈搞大事了。

就在北京时间9月23日凌晨,英伟达宣布要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共同打造总容量至少超过10GW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英伟达股价应声大涨近4%,市值突破了4.5万亿美元。再结合不久前英伟达刚宣布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并联合开发AI基础设施的消息,一周之内的两笔大投资,清晰的勾勒出黄仁勋扩展AI版图的野心。

从商业战略上看,英伟达这笔投资堪称“一石三鸟”。

首先,英伟达直接锁定了OpenAI未来多年的GPU采购需求。黄仁勋透露,10GW的数据中心大约需要400万到500万颗英伟达GPU,这相当于英伟达今年全年的预计出货总量,也是去年出货量的两倍。

其次,通过与OpenAI的深度绑定,英伟达能够将其硬件性能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生态主导权,将AMD和云厂商自研芯片的竞争威胁降至最低。

第三,这笔投资看似是给OpenAI输血,但实际上资金很可能以采购芯片的形式回流至英伟达。据分析师测算,英伟达每向OpenAI投资100亿美元,后者就会花费350亿美元购买英伟达芯片。这1000亿美元,兜了一圈又会回到老黄的口袋,玩了一手乾坤大挪移。

这已经不是AI科技巨头们的第一次在数据中心领域开展强强联合了,最出名的抱团合作要数2025年年初宣布的星际之门计划:由OpenAI、软银和甲骨文三家牵头,联合ARM,英伟达,微软三家公司,在全美境内共建多处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首期工程已经在得克萨斯州的阿比林市启动。

英伟达与OpenAI的联盟将重塑全球AI芯片和云计算产业链的竞争格局。

对于谷歌、亚马逊这些云计算厂商来说,在OpenAI的算力需求争夺上,他们与英伟达已经构成了直接竞争关系;而英伟达在芯片领域里的老对手AMD也将面临更大挑战,更别提那些初创的AI芯片设计公司了,市场份额进一步被英伟达垄断。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OpenAI此前曾计划与博通合作自研AI芯片,计划于明年量产。这将对英伟达构成潜在的长期威胁,而通过此次投资,英伟达不仅化解了这一威胁,还深度绑定了OpenAI的未来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OpenAI的“烧钱速度”也确实吓人:除了英伟达的1000亿算力投资之外,OpenAI还与甲骨文签订了3000亿美元的算力合同和1000亿美元的备用服务器租赁计划。预计到2030年,其研发投入,仍将占收入的50%,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算力成本,远超Meta的25%或亚马逊的10-20%。尽管OpenAI今年的营收预计将暴增300%以上,可能会达到130亿美元以上,但是巨额的支出让投资人们依然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千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自然引发了大家对AI创业壁垒和创新集中化的担忧。巨额投资大大抬高了AI大模型的创业门槛,单是算力资源这一项,就足以将绝大多数大模型初创公司扼杀在摇篮里。然而,这也可能倒逼出新的创业思路,创业团队可能会专注于特定垂直领域的应用开发,解决那些“无聊但刚需”的场景。

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之前就曾指出,大模型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真正的机会在应用层面。在他看来,应用的爆发就在未来两三年,而创业者的护城河,不在模型本身,而在技术之外的行业流程、数据沉淀,或者其他大厂们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

对于国内的AI企业来说,英伟达与OpenAI的联盟将进一步拉大国内外的算力差距,特别是在高端芯片获取方面可能面临更多限制,但是相对应的也会在我国国内引发算力军备竞赛,从而为国内的芯片和AI厂商创造市场机遇。业内人士建议,中国AI产业应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在技术、应用、生态建设层面发力,挖掘本土市场独特需求,以打破国际垄断格局。

英伟达的千亿赌注标志着AI竞争已经从模型比拼转向了基础设施的全面扩张。随着2026年下半年英伟达首个1吉瓦数据中心的部署,老黄的这场豪赌将会向业界展示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