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药言方:对药的三大原理,张仲景的麻黄石膏和附子干姜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10 16:43:28

对药又称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临证的经验总结,其遵循中药配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原理,体现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组合。药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半夏秫米汤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症”,至《神农本草经》药物配伍的“七情和合”,药对理论已经基本形成,而到东汉《伤寒杂病论》中由两味药组成的药方就有40 首,体现了药对的应用逐渐成熟。药对的组成方式分为药性配对、七情和合配对及其他配对,其中药性配对又分为四气配对、五味配对、归经配对、引经配对、毒性配对、升降浮沉配对;七情和合配对则是临证用药的一般原则,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由此可见,药对的组成方式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有时甚至是交叉存在。

药对的三大原理

小王好奇地问道:"为什么学习药对如此重要?"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中指出,要成为一名大医,必须熟悉《素问》、《本草》和《药对》等经典。这里将《本草》、《药对》、《经方》等等等量齐观,足见学习药对是与本草学习与经方学习同样重要。"

小王点点头,示意他理解了这个概念。

药对第1大内容:药对配伍

"药对学包括药对配伍、药对成方与药对组拆三大内容," 谢老师继续解释,"药对配伍是根据中药“七情”理论来研究药对配伍规律的学问。运用药对方来拆析、分解前人复方。

药对第2大内容:药对成方

谢老师接着又说:"药对成方是发掘前人以二味药所组成的方子及相对应的证候、用法等治疗经验的学问。" 小王连忙做好笔记。

药对第3大内容:药对组拆

谢老师思考了一下,接着解释:"药对组拆是药对拆解学与药对组合学的总称。我们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在临床上运用药对自行组方的学问。因为药对成方是只可增不可减的单位方,它反映了相对应的基因证候。所以中医复方之研究必须以药对成方为基础,按照中医理论思维来研究方证对应的组合规律,才是有效可行的途径。"

小王记录着,他对药对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谢老师继续解释,"这些方子反映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包括对应的证候、用法等。通过研究这些方子,我们可以了解中药的应用历史和效果。"

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他深深理解了药对学的重要性。

"更为重要的是,药对学不仅对药物的研究重要,还影响到临床实践," 谢老师补充道,"在临床上,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药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合理搭配药物,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只有深入研究药对学,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提高治疗的效果。"

小王点点头,说到:"谢老师,我明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又说:"药对的配伍规律可分为多个层次,我给你再讲讲。"

小王翘首以盼,请求谢老师给予更详细的解释。

谢老师继续说道,"药对配伍是运用中药“七情”理论来研究两味药物搭配规律的学问。所谓‘七情’,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药物间的关系。这里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就是协同作用,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就是拮抗作用。"

古人将单味药的应用同药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神农本草经-序列》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证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都是谈药物配伍关系。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这些信息,接着问道:“那接下来呢?”

谢老师点头称是:"协同作用的药对称为相辅相成药对,简称相辅药对;拮抗作用的药对称为相反相成药对,简称相反药对。这是针对药物内在性质而言的。此外,根据药物外在形态而言,有同类药物的搭配,有药物与食物的搭配等。常见有:相反相成药对、相辅相成药对、同类相从药对、药食相助药对四大类。"

张仲景《伤寒论》的药对

小王连忙做起笔记,说:“谢老师,请问医圣张仲景如何使用药对的,张仲景的药对使用方法是不是很严谨?"

谢老师说:"小王,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张仲景的药对使用方法的确严谨,但也充满了智慧。如桂枝甘草汤是辛甘化阳之方,治阳虚之心下悸;而芍药甘草汤则是酸甘化阴之方,治阴虚之脚挛急。两药对方仅是一味之变,方义便大相径庭。若将两药对相合,再加姜枣这一药对,就成为调和营卫、燮理阴阳的桂枝汤了。"

小王心中豁然开朗,他感到自己受益匪浅。

谢老师接着又说:"再如枳实芍药散是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气滞血瘀证,而枳术汤则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的气滞饮痞证。这也是一味之异,却映射了气血与气水两种不同的病机!"

小王点点头,继续记录着老师的话。

老师接着说:"张仲景更严密之处就是,即使药对相同,若是剂量、剂型不同,或者在药材上取生、取干、取汁的不同,仲景就给予不同的方名以示区别。"

小王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谢老师接着又说:"如姜与夏这一药对:小半夏汤以‘半夏一升,生姜半斤’;生姜半夏汤以‘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半夏干姜散以‘半夏干姜等分’杵为散剂。三张药对方都各有其适应证。这些奥秘之处,临证若不细心体味是难以知晓的。"

张仲景对药:麻黄和石膏

小王又问:"谢老师,张仲景用了很多麻黄和石膏,不太理解它们之间的深层意义,能否请教一下呢?" 小王恭敬地坐在椅子上,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

谢老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开始解答小王的疑问。"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是中医药中一种经典的搭配方式,可以说是取长补短。麻黄辛温微苦,而石膏则辛甘大寒,它们之间属于寒温不同的组合,彼此相辅相成,可谓是相反相成、取长补短的经典搭配。通过石膏监制麻黄的温热属性,同时充分发挥麻黄的宣散作用,这种搭配可有效应对肺有痰热或全身各处水湿与热相结合的症状。"

小王专心地记录着每一个字,对谢老师的解答充满信心。谢老师继续说到:"在张仲景的方剂中,麻黄石膏的搭配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共有十首相关的方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专门用于清宣肺热;而越婢汤则适用于水气病化热。其他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方,都以麻桂辛温为主,搭配少量石膏为辅,与麻杏石甘汤的配伍法有所差异。此外,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升麻汤与附子续命汤则另当别论。"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深知这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连忙问道:"那么,谢老师,这种配伍方式后世是如何论述和应用的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解释:"后世的医学家在《本草思辨录》中以麻黄配石膏、附子配大黄为例,详细说明通过药物相制相用的配伍方式可能使药性发生变化。这种配伍中石膏的使用量至关重要,必须足够大,否则无法达到清宣郁热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临床上更多地采用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并加以巧妙调味的形式,用于治疗肺热、痹证化热以及急性肾炎水肿等疾病,展现了古老配伍理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持续价值。"

张仲景对药:附子配干姜

小王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心中对中医学的深度产生了更多的敬意。他再次感慨地说:"谢老师,您的解答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能否再给我讲讲附子配干姜?"

谢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说:"附子配干姜,是一对有着深刻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谢老师语重心长地开始解释,“附子具有辛甘大热的性质,而干姜也同样具有辛热的性质,二者搭配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即干姜能够加强附子的温热作用。附子主要温补肾与命门之火,而干姜则能够温化肺睥之寒,驱散饮痰湿,这两者在这方面具有相辅相成、互补作用。"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一边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下老师的每一句话。"那么,这种搭配在经典中的方例是什么呢?"小王迫不及待地问道。

谢老师微笑着拿出一本古籍,展示给小王。"附子干姜的典型搭配体现,可以参考张仲景的四逆汤中,这是一种外感病回阳救逆的主要方剂。除了四逆汤,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仍然保留了附子干姜这一药对。例如,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及干姜附子汤等方剂,都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此外,赤石脂丸中采用附子干姜的组合,主要目的是散寒止痛;而乌梅丸中采用附子干姜,不仅能温中,还能安蛔。"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对着笔记本迅速记录下了每一个关键点。"老师,这个配伍在后世是否得到广泛的应用呢?"小王追问着。

谢老师点点头,"确实,广泛的应用。在后世的医学发展中,对于亡阳重证的治疗,主要采用了仲景四逆汤类方剂,而新方剂相对较少涌现。《伤寒六书》中的回阳救急汤以及《景岳全书》中的六味回阳饮中均有关于姜附这一药对的论述。并且,现代研究指出,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在临床应用中,常使用四逆加人参汤来救治心原性亡阳型休克。这些论述和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张仲景35经典药对方》

1 阅读:109
评论列表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